7.度田与中兴

在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后的第二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刘秀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度田”斗争,这一斗争异常激烈,还引发了连续不断的局部动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秀通过对西汉政权灭亡的分析研究,找到了一个深层原因,那就是西汉昭、宣帝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小农经济的破产。

土地兼并必定会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而农民的破产又必定会使社会涌现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流民,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当然,土地兼并现象并不是西汉才有,它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早在战国时代,这种兼并现象就随着土地的私有和买卖出现了,到秦朝时,用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的话来说,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了。因此,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的主张,希望能限制私有土地的数量。

西汉末期,师丹、孔光与何武等人也看出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出限制“诸侯王、列侯”及“吏民”私有土地数量的主张。

王莽更是想通过“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以达到恢复井田制度来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目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简单草率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已经不可能,王莽只能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最后不得不下书称:“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刘秀从底层平民造反而登上了皇位,自然知道土地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他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度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从字面上来看,“度田”,即丈量土地。

但刘秀要做的,除了丈量土地外,还要“案比”,即清查户口。

要知道,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豪强地主大量兼并了土地,就会迫使大批的农民破产变为流民、奴隶及依附人口。

这些流民、奴隶及依附人口只好反回头租种豪强地主的私有土地生活,最后沦落为豪强地主的私人财产。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豪强大家”“一家聚众或至数千人”的现象,不但使得国家控制的农民减少,而且会造就许多政治上的反对势力。

通过“度田”,即丈量土地,就可以掌握豪强地主拥有私有土地的状况,既便于限制其土地占有量,没收一些多余土地,分给无地的贫民,又可以依据土地多少征收赋税;而通过“案比”,即检核户口,既可以从地主手中清查隐匿户口,以扩大税源、役源,也便于限制豪强地主控制依附农民的数量。

一句话,“度田”既可以增加国家税收,也可以有效抵制大地主和豪强的兼并,从而保护惠泽小地主和普通平民。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度田”运动正式开始,刘秀“诏下州郡检核其事”,一时间“百姓嗟怨,遮道啼呼”,鸡飞狗跳,民情汹涌,运动遇上了很大的阻力。

阻力主要来自“郡国大姓、兵长”,还有一些地方长官如刺史、太守等,他们是利益的既得者,当然不愿意因为这次运动触及到自己的财产。另外检核户口也要惊动许多人,许多农民依附于豪强地主名下,充当他们的部曲、宾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纪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所以,“案比”就要重新检核户口年纪,就要把被检核者集中起来,一个一个根据其实际情况核实姓名、年龄与特征。很多无知百姓担心“案比”会加重自己的税役,在别有用心的地主豪强的鼓动和挑唆下,“聚人遮道啼呼”。刺史、太守上瞒下欺,对政府的政策百般搪塞、敷衍,汇报的情况“多不以实”。甚至有人故意优待豪强,侵害苛待贫弱的百姓,他们以度田为名,将农民聚集到田中,连房屋、乡里村落也一并丈量,百姓啼哭震天。

其中,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各郡县陆续把核查到的田亩户口数据报上来了,陈留县的文吏在文书中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大为奇怪,问手下官员,这是从哪儿来的?

官员低着头,说是从街上捡来的,错夹在文件里了。

哪有这么蹊跷的事?!

刘秀不信,大声斥责有关工作人员。

刘秀的儿子刘阳,年方十二岁,天资聪慧,正好站在屏风后,对刘秀说:“那是官吏接受郡守下的指令,将要同其他郡丈量土地的情况作比较。”

刘秀回头问道:“就算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阳对答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其田地住宅已超过规定,不能做标准,故有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