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柔治国

多年征战,国家饱受创伤,该到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刘秀准备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治理这个国家呢?

一件偶然的小事,人们从他的嘴里得到了答案。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回家乡章陵(即舂陵)修葺先人墓园祭庙,祭祀旧宅,巡视田地农舍,尔后摆设酒宴,演奏乐曲,赏赐乡邻。

刘氏宗室的伯母、姑母、婶娘喝得酣畅高兴,就开刘秀的玩笑,说:“文叔小时候谨慎守信,和人交往不殷勤应酬,仅知柔和而已,今天竟能如此!”(刘秀字文叔)

刘秀大笑,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以柔道行之,即以柔治国是也!

国家长期遭受动乱,战祸连年,就像一个饱受了病痛折磨的人,要想康复,就得通过柔顺、缓静的方法来调养。

刘秀认定,“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他决定“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废除了王莽时代苛繁的律令,学习刘邦的做法,宽简天下。

尽管局部还有很多战争在打,比如边患,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还在不断地骚扰着国家的边境,但那只是一些小打小闹了。

刘秀在兵间年久,厌倦武事,深感天下疲惫贫困,渴望休息,他下了一道诏令:“边关的将士以守为主,不宜出击敌人,追虏料敌,不拘以逗留法。”

下了这道诏令以后,闭口不再言及军旅事。

邓禹、贾复等人也摸到了刘秀的心思,知道他准备偃干戈,修文德,于是纷纷上朝请求解除兵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

邓禹现年不过三十六岁,正是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大好年纪,可是没办法,打江山的时代过去了,治江山的时代来了。

刘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不过,刘秀也并非寡情薄义之人,功臣跟随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虽然现在要“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用不着他们了,但不能让他们就这样两手空空地走。

刘秀打算大封功臣。

他让郎中冯勤专管此事。

他告诉冯勤,要他严格按照功臣功劳的大小,决定其封地大小、远近和土质肥瘠,制定出一个周密的方案。

方案很快出来了,刘秀就按照这个方案,给予他们高爵厚禄,一次就封了三百六十多人为列侯,且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分封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

博士丁恭觉得不妥,对刘秀说:“您封了这么多侯爵,而且给他们那么大的封地,合适吗?不怕变成国家隐患吗?”

刘秀对丁恭的话一笑了之:“亡国必是因为皇帝无道,世上哪有因为功臣多得奖赏而亡国的事情?”

此外,刘秀不忘在各种公开场合回忆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艰难历程,以示不忘他们的功劳。君臣之间,其乐融融,东汉的功臣们很少有像西汉初年那样人人自危的。

除了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还有资格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大多数列侯“以列侯奉朝请”,即在家颐养天年,成为闲员。

封完功臣,刘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又说“人心要知足,不要只顾一时的放纵快活而忘记法纪刑罚,诸位的功劳都很大,要想世代相传,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友情提示:成语“如履薄冰”即出此处)

解决了来自功臣的威胁,刘秀开始着手治理国家了。

刘秀认定文吏们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具有情操高尚,虽然中央政府还是由三公九卿组织而成,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统治措施。

建国之初,中央的最高官职是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

刘秀称帝即置大司马,至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将之改为太尉。《后汉书·百官一》中记载的职责是“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主管兵政,也兼管民政,分领太常、卫尉、光录三卿。

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管民政,置司直,居丞相府,权力比丞相小得多,分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主管重大水土工程,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从表面上看,东汉的中央职权,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其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