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1991年8月20日

8月20日,星期二。这是原定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日子。举行这个隆重活动的所有工作在克里姆林宫里已经准备就绪。8月18日,当叶利钦还在哈萨克斯坦访问的时候,纳扎尔巴耶夫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除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外,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也愿意签订新联盟条约。仅仅过了两天,就没人再提这件事了。当天出版的《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红星报》和《莫斯科真理报》等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文件:《苏联领导声明》、《对苏联人民的呼吁书》、《对国家和政府领导的呼吁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第1号和第2号声明,以及亚纳耶夫签署的《关于在莫斯科实施紧急状态的主席令》。除此以外,报纸上还刊登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的一份声明,声明阐述了他对新联盟条约草案的异议,这份声明的落款日期是8月16日。

这些号召和警告本身,非常接近多数苏联人民对时局的担忧,但这只是口头表示。这些话出自谁的口?是否能够相信这些话?什么人,用什么手段将这些口号付诸实际行动?实际行动是否会导致与声明相反的结果?8月20日这一天,一半左右的地方报纸不仅刊登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声明,而且还刊载了俄罗斯领导人的呼吁和决定。《真理报》甚至也刊登了叶利钦声明的一段节选,标题并不醒目:《俄罗斯领导人的立场》。

8月20日早晨,“白宫”周围聚集的人数不下5万人,他们在那里临时搭起简陋的屏障。在科别茨将军的指挥下,一个上千人的武装队伍被组织起来。当然,不管是武装人员,还是手无寸铁的群众,都无法阻挡空降部队和特种部队。大家都很清楚,用武力攻占俄罗斯领导人的办公地将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对于奉命进城的官兵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任务也不很明确。他们不认为保卫“白宫”的人群中有哪个是敌人,也没有让自己同胞流血的愿望。巴维尔·格拉乔夫一直和叶利钦保持联系,随时向叶利钦通报军队的近况和上边下达的命令。苏联国防部长兼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公开发表“不用武力反对人民”的声明。尽管海军所属部队并没有参加莫斯科的行动,苏联海军司令也做了不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表态。乌拉尔—伏尔加军区司令马卡舍夫却给亚佐夫和亚纳耶夫发来电报,要求对叶利钦马上采取严厉措施,并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流域的城市也采取紧急状态。瓦连尼科夫将军从基辅也发来类似的电报。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总部,有人提出用空降兵来对付“白宫”的保卫者。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不知所措的气氛中召开早晨的会议。苏共中央书记巴克拉诺夫首先发言,他讲话的基调大体如下:只有迅速采取具体行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民才会相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亚纳耶夫建议降低儿童食品的价格。马斯柳科夫副总理此时临时代理生病住院的巴甫洛夫工作,他一听这个建议,激动地喊了起来:“这笔钱从哪儿出?”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逐条领会8月20 日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很多章节,主要是任命各种级别的全权代表、监督文字材料的印刷、干扰外国广播节目、散发宣传鼓动传单,甚至还包括及时收割庄稼、制定1991年第四季度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除此以外,行动计划里还有一项主要而特殊的决定:卢基扬诺夫要在两天之内作一个“战略性的讲话”,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对复杂时局进行分析,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对所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给卢基扬诺夫列了一个很长的问题清单,让他就这些问题向人民做出解释和说明。《星火》,2001年8月13日,第9页。

但是,卢基扬诺夫对此重任没有思想准备,他也不打算做这个战略发言。他如果这么做就等于告诉别人,他就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领导人。与此相反,卢基扬诺夫在8月20日决定会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理主席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和希拉耶夫也参加了这次会见。哈斯布拉托夫后来回忆说:“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希拉耶夫说话比较平静,但鲁茨科伊却始终非常急躁,卢基扬诺夫是个圆滑的政治家,当他知道俄罗斯领导人不会妥协以后,他选择了新的战术,声称自己没有参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卢基扬诺夫承诺确保人民代表出席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能够畅通无阻,争取说服事变者将部署在‘白宫’附近的部队撤走。走出卢基扬诺夫办公室里的时候,我们担心可能被拘捕,当我们坐着汽车顺利地通过了克里姆林宫的大门,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车开到加里宁格勒大街的起点,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因为稠密的人群挡住了汽车的去路,我们是在人们的欢迎中走到“白宫”的,我们平安回来,大家都为我们感到高兴。”1992年8月19日《俄罗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