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第3/7页)

另一個叫劉大夏,陝西華容人,天順八年中進士後,點了庶吉士,三年散館,考列上等,照例得以留館任編修,明朝的宰相十九為翰林出身,這個職位,清華之選,前程遠大。但劉大夏亦是想做事的人,自請改為部曹,分到兵部職方司當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兵部的職方司掌管用兵的方略,是個很重要的職位。劉大夏在任時,剔除積弊,深為尚書余子俊所倚重。

有一年安南國王黎灝稱兵內犯,為英國公張輔、黔國公沐晟敗於老撾。汪直又起了建邊功的侈心,已經奏准皇帝準備頒兵討略安南,行文向兵部索取永樂年間討伐安南的一切檔案,劉大夏答覆他說:「年深月久,找不到了。」(校者注:據《明史•安南列傳》,張輔、沐晟討安南,事在永樂年間,其時安南國王為黎季犛。黎灝繼位於明天順四年,在位期間與明朝屢有邊境摩擦,但未稱兵內犯。張輔歿於土木堡之役,沐晟歿於正統四年,不可能與黎灝交兵,明矣。《明史•劉大夏傳》:「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敗於老撾,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言安南與老撾交兵敗績,無明朝無關也。)

不是找不到,是不宜輕易開釁,劉大夏將利害關係為余子俊分析得非常透徹。他引述宣德初年,西南罷兵的往事,說太祖皇帝曾有遺訓:「四方諸夷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處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給,得其民不足使全,勝亦無謂,我子孫不得自恃富強,貪取邊功。」而況如今國力,遠不及永樂、宣德之時,所以汪直的狂妄計畫,決不可行。余子俊恍然大悟,多方阻撓,始得打消其事。

「現在呢?」太子問說,「劉大夏在哪裏?」

「亦在家鄉,他是丁憂回籍守制。」

「年紀還輕吧?」

「正在壯年。」

「他應該好好替國家做一番事。」

太子等懷恩辭去後,將王恕、馬文升、劉大夏這三個名字,用張紙寫了下來貼在屏風上。

哪知道這麼一個動作,又惹起一場風波。萬貴妃冷言冷語地說:「太子已經在作接位的打算了。」

「我還沒有死,他接甚麼位?」

「哼!」萬貴妃冷笑一聲,「你自己小心點兒好了!」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我是怕你有一天會搬到南宮去住。」

皇帝先是愕然,繼而意會「搬到南宮去住」,便是退位為太上皇。萬貴妃的意思是,太子會逼他遜位。這是絕不會有的事,皇帝覺得她這種攻擊,對太子來說,太不公平,當下沉著臉說:「你也太過分了!」

說完,一摔袍袖,氣沖沖地坐上軟轎回乾清宮。一路上在想,萬貴妃的話,莫非有因而發?自唐朝至今,出過三位太上皇帝,唐玄宗幸蜀,中途有馬嵬之變;肅宗即位於靈武,不免篡竊之嫌,但亦是為了平亂,後世史家,多有恕詞。

宋高宗無子,立太祖裔孫孝宗為後。高年遜位,退居德壽宮,頤養天年,亦是人情之常。再就是先帝的遭遇,景泰帝奉太后懿旨,登極禦侮,使得社稷蒼生,轉危為安,即令有過失,亦有安邦定國之功可抵。

但不論是唐、是宋、是本朝。出現太上皇都由於有人擁立嗣君,太子尚未與聞國政,與大臣從不接近,或者東宮官屬中有人在策動異謀。

轉到這個念頭,中途吩咐,不回乾清宮,駕臨文華殿,隨即宣召三個人進見,都是東宮講官。

皇帝不大過問太子的學業,因此這三名講官,都是初次召見。不過明朝的皇帝守著太祖馬皇后尊禮「西席」宋濂的家法,對東宮的師傅,皆以禮相待,而且照馬皇后對宋濂的稱呼,謂之「先生」。

這三位「先生」同時奉召,是個頗不尋常的舉動,因而都很緊張,猜測著廢立一事,將見諸事實,所以私下作了一番商議,如果皇帝是宣布廢立,必當據理力爭,但他們沒有想到,皇帝在賜座賜茶以後,居然先說了一番客氣話。

「早想約三位先生好好談一談,老沒有機會。今天我下了決心,恰好三位也都在,機會很好。我想三位不妨先各敘生平。」皇帝又說,「按科名先後,順序發言。」

於是河南洛陽人,天順四年進士,官居詹事府少詹事的劉健站起身來,捧著牙笏陳奏:「臣劉健,臣父亮,曾任三原教諭,從河東薛瑄受業──」

「喔,」皇帝打斷他的話問,「你父親是河東『薛夫子』的門生?」

「是。」劉健接著又說,「臣舉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皇上登極第二年,臣丁憂回籍,奉旨纂修先帝實錄,臣在憂中,三疏請辭,未蒙俞允。書成進職修撰,授為東宮講官,輔導重任,不敢以私誤公。父母三年之喪,守制不及一年,烏私之情,耿耿於懷,幸而太子德業並進,臣或可稍卸仔肩,請准將臣解職,放歸田里,以便修理先塋,容臣守制期滿,再效馳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