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七章 事到临头须放胆(第4/5页)

虽然怎么应对,自己还没想出个办法出来……

底下突然响起了詹天佑喃喃的声音:“朝廷……朝廷不见得如此吧……咱们在朝鲜立了多大的功劳,又让了汉城到平壤来,朝廷不会让大人离开平壤吧?空穴来风的事儿,咱们不要信,这不是朝廷谕旨还没到,单凭谭嗣同的一番话儿,大人就做了这个判断,是不是孟浪了一点儿?”

唐绍仪楚万里李云纵他们都微微摇头,觉得詹天佑实在太有点书呆子。徐一凡微微一笑,正准备开口解释。就听见角落里面响起一个冷厉的声音,微带河南的口音:“这政争的事儿,就只有朝最坏的地方打算!李中堂为什么要在对日合约当中载上要徐大人赴日道歉?明目张胆对付另外一个拥兵钦差,不是默会了上边儿的意思,怎么可能做出这国朝二百年未有的事情?道光年间我们没有派使者赴英道歉,咸丰年间我们没有派使者去英吉利法兰西道歉,越南战事,我们同样没有派使者道歉!朝廷忌惮徐大人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了,帝党那些腐儒搅和进来,只有促使上边儿早下决断,这谕旨,说不定已经发出,三两天我们就能看到,十余日内,就有使者坐催大人离开平壤,接着就是继之以淮军大队,我们是违旨好,还是不违旨好?”

詹天佑呆在当场,缓缓的将目光转向徐一凡,徐一凡心里苦笑,也只有朝他慢慢点头。刚才发话的,正是袁世凯。只见他眉毛挑着,坐得笔直,一脸挑衅模样的看着詹天佑。

好半晌之后,才听见詹天佑艰难的开口:“……可惜那些学生啊……那点建设,丢了也不可惜。可是那些学生……都是那么好学,才打了一点底子。朝廷能接手办下来么?这些都是将来工业化建设的人才啊!我本来都做了长远的打算,先学技术,再学管理,还要让他们有实践的时间……大人不在,这些学生又谁来管?”

唐绍仪在一边耸耸肩膀:“没人管。”

李云纵沉沉开口:“禁卫军呢?也要给解决么?这才开始轮训的军官士兵,这些才有了威风杀气的军人?这支已经一声号令,不敢回顾的军队?编制,战术,士气,装备,才开始一步步的踏实培育学习。将来就是国家武力的种子!难道这也就完了?”

他的语调不像詹天佑那么沉痛,阴郁之处,却有一种莫名的张力,仿佛金铁相交,震得人汗毛倒竖。说到后来每个字似乎都像从牙缝当中挤出来一般,就像有某种东西,随时要爆发出来一般。

唐绍仪猛的起身:“我再赴京师!给他们送钱,走李莲英的门子,让这事儿缓一缓!”

袁世凯脸沉得仿佛要滴出水来一般,不屑的哼了一声:“注定要完,这钱就是李莲英也不敢沾手!帝党搅和进来了,谁还敢沾包儿?”

唐绍仪颓然坐下,楚万里似笑不笑的开口:“那干脆咱们就望而输诚,干脆并入北洋系统得了,成了北洋的人,老李也该照顾一二吧?”

袁世凯还是冷笑:“李鸿章就这么能容人?他们已经视禁卫军为囊中之物,还能容你在北洋之内自成体系?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扩充势力,一句话,要禁卫军亡之而后快!”

被袁世凯这个降人顶撞,楚万里不过耸耸肩膀,满不在乎。

詹天佑又喃喃的道:“咱们好容易做出这么多成绩,北洋也好,朝廷也好,都搞了这么多年洋务,没一处象咱们这里这样蒸蒸日上,格局开阔的。就算大人……大人不在了,李中堂也是识货的人,应该会……”

呛啷一声,竟然是李云纵冷着脸拔出了腰间西洋式军用佩剑!

“大人在团体存,大人去则团体亡。我们是如何才能展胸中抱负,詹大人该不会不明白吧!”

楚万里一把拉住李云纵,徐一凡也猛拍桌子大吼道:“云纵,疯了你了?滚回去坐好!”

唐绍仪一边护住詹天佑,一边也在解劝:“达仁,我们早就和大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咱们在官场也有几年经历,还看不透么?你我都从美国留学回来,天下都视我等为异类。满心思的改变这死气沉沉局面的抱负,只好闷在胸中。这年余以来,正是尽展所学,最为畅快的时候,大人识拔之,任用之,信重之。以国士待我等,如何此时就不能以国士报之?”

詹天佑长叹一声,只是抱住了头。

徐一凡只是冷眼看着这一切。手下这里,可以放心。他给了自己每个手下足够的空间施展抱负,也给了他们足够的信任。这个时候,自然可以得到回报。前程重用加上各人对事业的追求融合在一块儿,早就牢不可破了。越逢压力,反而越紧密。

可是,究竟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压力呢?怎么做都有忌惮,怎么想办法都觉得无法辗转腾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