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角逐金牌(第3/6页)

以上是布伦戴奇登顶奥委会的历史背景。1928年,布伦戴奇被选为美国奥委会主席。1936年,他成为美国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代表。他接受的首批任务之一,是打探德国刚掌权的纳粹领导人的情况。按照原有计划,德国将主办当年的夏季奥运会。五年前选择德国举办奥运会时,它还是一个民主国家。现在的德国当局极度反犹太人,它会允许合格的犹太人运动员参加德国国家队吗?随后的一系列交涉闪烁其词,含糊不清,令人抓耳挠腮。但是,希特勒的发言人说,德国会遵守奥林匹克规则。布伦戴奇也向奥委会保证,德国会言行一致。

此时,美国对于德国举办奥运会,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人支持抵制纳粹;另一种人热心支持参与奥运会。有关种族主义的争论更是各执一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根据美国《吉姆·克劳法》,非白种人运动员(如传奇人物杰西·欧文斯),将被禁止参加与白人比赛的混合竞赛(美国南部)或与白人运动员入住同一酒店(美国北部、南部都是如此)。在首都华盛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沉默是金。当美国抵制德国举办奥运会的运动失去动力时,英国和法国的同行,自然也是树倒猢狲散。

民主世界是否错失了一次延缓,甚至阻碍德国纳粹强大势力的真正机会?大卫·克莱·拉吉是美国历史学家,他梳理了相关历史档案,在《纳粹运动会:1936年奥运会》(2007年出版)一书中,他慎重地提出了如下看法:

我们应该记住,1933年至1936年,纳粹专制仍处于形成过程之中……1933年3月5日,希特勒允许德国议会进行最后一次选举,即便对投票人施加了各种恐吓威胁,纳粹仍无法获得绝对多数。在德意志帝国范围内,纳粹总共赢得了43.9%的选票,而在柏林,那个数字仅为34.6%。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仍十分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成功举办奥运盛会,会使人们认为德意志帝国是和平国家,在国内促进德国经济发展,在国外赢得尊重。因此,奥运会对纳粹十分重要。世界民主国家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意见。在柏林举办奥运会的决定,使世界错失了一次宝贵机会——不仅在世界上,更在德国人心目中削弱纳粹统治的名声。

柏林奥运会阴云密布,布伦戴奇因奥林匹克事务频繁往返欧洲。1936年初,在经停伦敦期间,布伦戴奇无意中参观了伯灵顿宫皇家学院,在那里观看了中国艺术展览。人们普遍认为,那是截至当时在西方举办的内容最广泛的中国艺术展。布伦戴奇仔细观察那些玉器、青铜器、陶瓷和绘画,包括来自北京故宫的735件清宫藏品。勒费布尔·德阿尔让斯写道:“那些展品的辉煌,让人深感敬畏。看到可以从市场上获得中国艺术品,布伦戴奇开始设想一个收藏亚洲艺术的宏伟计划,其规模要超过其他所有私人收藏。”他补充说,起初,布伦戴奇买得不多,也小心谨慎。但是,在1939年携妻子伊丽莎白满世界旅行期间,他的收藏活动达到了高潮。他们夫妇的旅程包括日本、上海、香港、西贡、吴哥窟、曼谷、槟榔屿和科伦坡等。此时,布伦戴奇已从自己的公司退休,不再参与公司运营。夫妇膝下无子,迁至拉萨尔酒店(该酒店已归其所有)一间宽敞套房中定居,还在加州的圣巴巴拉购置了一栋时髦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宅邸拉皮纳塔,作为度假别墅。

布伦戴奇持续不断地购买亚洲艺术。“布伦戴奇一举成名天下知,有赖于他一系列获得意外成功的伟大行动。”勒费布尔·德阿尔让斯写道,“其中之一,是他构建了无与伦比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结构强度、复杂精美的纹饰以及高超的制作工艺,对他产生了特别的吸引力。”这样的论述似乎言之有理。但是,中国青铜器之所以吸引布伦戴奇,还有另外一个看似可信的原因。布伦戴奇要在家里装满中国艺术品,从而步入一个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王国。中国的传统和审美,与布伦戴奇生活的世界风马牛不相及。中国的风景奇妙无比,居住着圣贤先哲,心静似水的文人骚客,及其恭敬的女眷:她们身穿丝绸长袍,上面带有表明其身份的标志。中国社会的秩序规范,神圣不可侵犯,就连各阶层人士如何得体打招呼,都有严格的表现形式。

上述一切纯属推测。在解释自己热爱东方艺术的原因时,布伦戴奇并未超越那些惯常的陈词滥调。“收藏不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疾病。”他喜欢对朋友们讲,“从购买第一件藏品时起,我已经破了产。”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对此表达的异议值得称赞:“仅在一定程度上如此。”布伦戴奇对亚洲艺术有鉴赏力,也有自己“高质量,低价格”的购买标准,并很快因此闻名遐迩。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布伦戴奇对任何东西价值的看法有了改变,他可以退货。因奥林匹克公务出差时,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与学者和古董商交朋友。此时,他的官方身份只能变成一种劣势。在国外时,他会寻求东道主官员的建议,询问哪里可以购买物美价廉的文物。而那些东道主国家,则总是迫不及待地取悦那位奥委会主席,常常像对待教父一样,给他“一个难以拒绝的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