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第3/8页)

人们来到档案馆,可翻看分类管理一丝不苟的文件夹,通过一张张发票,几乎能一件不落地追踪小洛克菲勒夫妇的每一笔藏品征购,包括促成后来许多捐赠活动的大量通信。那些花费和捐赠,反映了人们记忆中美国“进步时代”的道德两极分化:一方面,工业和金融大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史无前例地遭受新闻批评和义愤填膺讲演的炮火围攻。对洛克菲勒家族来说,有一起特别的事件成了强有力催化剂,那便是广为人知的“拉得洛大屠杀”。

1913年9月,在美国南部科罗拉多州的拉得洛市,大约9000名矿工举行了罢工。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科罗拉多燃料与钢铁公司。该公司的主要股票持有人正是约翰·洛克菲勒(占股40%)。之后发生了长达数月的暴乱。州长召集了美国国民警卫队。在随后发生的激战中,双方互有伤亡,其中11名妇女儿童在一顶燃烧帐篷中窒息身亡。“那是一个骇人的悲剧,”戴维·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洛克菲勒的名字引发了如此强烈的情绪。爷爷和父亲也因此被卷入一场冲突之中。甚至在我们位于纽约西区54街的家门口,也出现了示威者。他们谴责洛克菲勒家族在拉得洛犯下的‘罪行’。”小洛克菲勒铿锵有力地捍卫了自己的家族。他向艾维·李咨询(他与爱德华·伯奈斯同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创立人),后者建议他直言不讳地诉说自己对罢工者的抱怨。“拉得洛事件成为父亲一个至关重要的成人仪式。”儿子戴维断言,“虽然父亲不是一位天才商人或热爱经商,他还是展现了技巧和勇气。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父亲不屈不挠的个性给爷爷留下了深刻印象。”结果老洛克菲勒改变了他的遗嘱。他曾打算把大量财产遗赠给慈善事业。拉得洛事件后,他把绝大多数的财富,直接转移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很久以前。此时,小洛克菲勒和阿比两人,正忙着装修位于纽约市和哈得孙河谷的住宅。1911年,他们增添了第三处住所,在缅因州的沙漠山岛,建造了一栋法国诺曼地区风格的“鹰巢小屋”,其中包括了66个房间。正如艺术经销商王子约瑟夫·杜维恩喜欢提醒自己的同事:最能吊起藏品征购胃口的,莫过于一间空空荡荡的起居室。

1911年以后,小洛克菲勒与妻子阿比搬进了当时纽约市最大的私人住所。两人的生活富足,却有着固定预算。他们的住宅是一栋9层楼,位于曼哈顿西区54街10号,其中包括壁球场、健身房、私人治疗室,以及宽敞的空间,以容纳其持续翻倍增长的各种藏品。“房间里面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戴维·洛克菲勒回忆说,他是小洛克菲勒夫妇6个孩子中最小的儿子,“那些艺术品的风格和时代,反映了我父母极为不同的品位和个性。母亲的格调是兼容并蓄。她喜欢的东西涵盖了古代世界艺术品和欧美当代作品……父亲则不喜欢现代艺术,认为现代艺术‘不栩栩如生’,它们丑陋,令人不安。父亲要求母亲别在他经常出入的居住区域悬挂当代艺术品。”颇具讽刺意味,或许也让小洛克菲勒闹心的是:1928年,他们的9层住宅楼被拆除。在那片土地上建成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室外花园(洛克菲勒家族内部称其为“母亲的博物馆”,因为阿比是该馆最重要的赞助人)。

小洛克菲勒喜欢什么类型的艺术?戴维·洛克菲勒回忆说:“父亲引以为豪并爱不释手的,是他内容广泛、自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国瓷器收藏……直到今天,我脑海中还印着一幅画面:他手拿放大镜,仔细查看那些打算买入的瓷器,确保它们没有破裂或经过修复。母亲也喜欢亚洲艺术,但是她更喜欢中国、朝鲜的高古陶器和雕塑,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佛教艺术。我们把家里的12号房间称为‘佛堂’,母亲在那里放满了佛像和观音像。那里的灯光暗淡,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燃香味。”

20世纪对亚洲艺术的收集和珍爱,真实反映了这对美国最强夫妻搭档的审美趣味。洛克菲勒夫妻各自都有心满意足的时刻,推动了美国流行格调定义的形成,以及当时尚属异国情调艺术的市场价值。两人的喜好有别,反映了他们的性情差异。在家里的11个孩子中,阿比排行老二,与大姐露西的关系亲密。在阿尔德里奇参议员休假旅行期间,姐妹俩也定期前往欧洲,很早就对亚洲及其艺术品产生了共同兴趣。在青少年时期,她们俩开始收藏日本水印画,同时还有中国、日本、印度纺织品,波斯和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微型画。在阿比的大家族中,人人口若悬河。因此,阿比也喜欢社交,冲动任性。与其相反,小洛克菲勒的父亲老洛克菲勒控制欲极强,因其无限的财富名扬天下。作为父亲的唯一男性继承人,小洛克菲勒沉默寡言,做事谨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