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价(第4/8页)

二十七年,……白起攻赵……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赫罪人迁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白起为武安君。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斩首十三万,攻韩斩首五万,长平之战杀人四十五万。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约战死两百万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可谓战国第一杀神。

白起的赫赫功业,全部建立在赵、韩、魏、楚等国的累累白骨之上。而其中最重要,足以影响天下命运的,就是昭襄王四十七年的秦赵长平之役。为了说明这场关键性的战争,这里要先从赵国这方面开始谈起。

在战国前期的历史中,和秦国常发生各种关系的主要是魏、韩、楚、齐诸国,赵国这时还不是战国舞台的主角。在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对外屡战屡败,北方又受少数民族威胁,处境十分危险。于是武灵王悍然发动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要全国人民改穿游牧民族的服装,崇尚游牧民族的习俗。为什么?因为游牧民族的风俗使他们全民皆兵,战斗力也比农业民族更强,武灵王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赵国强大。

但各位要知道,对古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事!在先秦的典籍中,不断强调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冠带礼乐”,不断强调“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今赵国却要全民改穿胡服。这等于是向天下宣告,赵国为了活下去,决定抛弃文明,崇尚野蛮!

是啊!只要能活下去,世上又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抛弃、不能出卖的呢?这就是所有活在乱世之人的悲哀。秦国如是,赵国也如是。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的数十年迅速强大起来。环顾战国后期的天下,韩、魏早已不堪一战,楚国几次战败,已是外强中干。齐国本来是东方超强大国,一度甚至并吞了同为大国的燕国,但齐愍王狂妄自大,结果引来了秦、韩、魏、燕、赵五国的联合进攻,虽有田单复国,却已是元气大伤。此时的国际大势,已成为秦赵争霸的格局,只有赵国能够对抗秦国,成为秦国东进最坚强的阻碍。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一场意外的事件造成了秦赵的火并。秦国进攻韩国的野王城,于是野王投降。但这样一来,原本仰赖野王城和韩国相连的上党郡,便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韩王惧怕秦国的大军,便要将上党郡十七座城送给秦国。结果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决定投降相邻的赵国。

冯亭既然不肯降秦,为什么就愿意降赵呢?他的目的就是将赵国拖入这场原本与它无关的战争之中。试想,秦国费了这么大力气攻韩,本来就要到口的肥肉居然被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拿走,又怎能不愤怒?一旦秦国的怒火转向赵国,赵国势必应战,这样便能促成赵韩联合抗秦的局面。

这是“移祸江东”的毒计,在战国的大乱世里,哪里会有简单的人物!

请问如果你是赵孝成王,年少即位,朝中都是老臣。面对上党的投降,你正需要堂皇的政绩,会拒绝这样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吗?

有时候天上掉下来的未必是馅饼,也有可能是鸟屎,甚至是比鸟屎更糟的东西。难道赵国人不知道吗?赵国人当然知道。当时赵国臣子平阳君便力劝赵孝成王,不要接受上党郡的投降,以免招来秦国的报复,得不偿失。

赵孝成王答应上党的投降了吗?他答应了。因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要白不要,这可是十七个城啊!管他以后有何祸患,眼前能拿到的好处是最实在的。自古以来那些陷入财色陷阱的官员,难道不知道可能会有后患吗?当然知道,他们只是无法拒绝眼前的诱惑而已。

秦国果然如冯亭所料,怒而进攻投降赵国的上党,于是赵王派老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去救援。等赵军到前线时,上党已被攻陷,廉颇决定建筑壁垒以固守,坚决不与秦军决战。秦军攻打了好几次廉颇的防线,都没有办法攻下来,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对峙听起来很简单,问题是二十万大军屯驻在前线,人吃马嚼,钱粮耗费不可胜数。廉颇不敢出战,却日夜要求增援,前线军队颇有死伤,却无寸土之功,还被外国讥笑说赵人怯懦,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如何受得了?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廉颇出击,扬我大赵国威,廉颇都拒绝了。于是赵孝成王终于决定阵前换将,由年轻新锐的军事学家赵括代替老迈胆小的廉颇,担任赵国大军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