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价(第3/8页)

答案是惠文王死了之后,他立刻就被新任的秦武王(也有记载写作悼武王、秦武烈王或元武王)赶出秦国。

因为一个满嘴谎话的人,不但列国厌恶他,连秦国的君臣也厌恶他,说他“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被赶离秦国的张仪,后来不到两年就死了。

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

秦国在孝公和商鞅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成为天下强国。又经过了惠文王和张仪一代人的努力,让天下列国为之雌伏。本来按这样的发展,秦国应该此时就能取得天下,为什么却要等到八十多年后的始皇时代才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呢?

答案很简单,还记得我前面和各位说过的秦人的特殊性格吗?越艰困越奋斗,越顺利越荒唐。这样的规律几乎贯穿于整个秦人历史的始终,就像是对他们的诅咒。

四年,……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

秦武王的力气非常大,性格又争强好胜,特别喜欢和大力士角斗。他身边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被他任命为大官。这够荒唐了吧?不够,还有更荒唐的。有一次,秦武王与孟说比赛谁能举起大鼎,结果秦武王居然因为硬要举起那个沉重的大鼎,超过了他力量所能负荷,就这样折断膝盖骨而死了。跟他一起举鼎的孟说,也因为这件事被族诛了。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荒唐的秦武王一死,他的异母弟弟昭襄王继位。结果第二年,秦国爆发了内乱。这一场内乱规模极大,包括大臣、诸侯、公子们统统起来作乱,结果全部被年轻的昭襄王杀得一干二净。连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昭襄王的嫡母,恐怕都参加了这场叛乱,所以才会不得好死。而武王的王后,就是昭襄王的寡嫂,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去。这种大臣想谋逆,君王杀大臣的老戏码,在秦国又一次上演。

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

关于这件事的发生年代,是有一点争议的。《史记•秦本纪》记载此事在昭襄王十年,但《史记•楚世家》和《六国年表》却说发生在楚怀王三十年,也就是昭襄王八年。不过考证年代不是本书的重点,事件内容和意义才是,各位知道有这样的不同记载也就可以了。

张仪死后,是不是代表秦国不再使诈骗人了呢?当然不是。在这一年,战国史上最大的骗局就要出现,而策划者就是这位年少即位的昭襄王。

骗局的一开始是这样的,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邀请他参加在秦国武关召开的秦楚友好会议,缔结两国同盟关系。楚怀王收信后十分犹豫,去的话怕秦国骗他,不去的话怕秦国打他。最后他的儿子子兰劝说他万万不可拒绝秦国的好意,所以楚怀王还是去了。是啊,大国怎么会公然骗人呢?

结果等楚怀王一到武关,立刻就被秦国抓了起来,然后押送到咸阳去。秦昭襄王要楚怀王答应割让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才愿意放他回去。结果愤怒的楚怀王坚持不答应,秦国就不放他走,楚国也坚持不受威胁而另立新王。最后秦国的骗局没有得逞,但楚怀王后来也就死在秦国了。

这件事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诈骗和绑票而已。只不过秦国以大国之姿,居然可以不要脸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可惊可惧!也难怪楚人对秦国的愤恨如此之深,后来甚至有“亡秦必楚”的谶语不断流传。而《史记》更记载了当时天下各国的反应,“诸侯由是不直秦”,天下诸侯都因此看不起秦国!

昭襄王是个长命的君主,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在他当政期间,又一个影响秦国命运的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白起。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各位看下面这一段就会明白了。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拔五城。

斩首二十四万!前面秦国和五国大战,也不过才斩首八万多。如今白起一出场,就能斩首二十四万,这个人军略之强,手段之狠,由此可以想见。不过,这还不是他杀人最多的一次。

白起像

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可谓是战国的大杀神。秦国能够扫平天下,白起功不可没,各位看看下面的记事,就可以知道。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攻楚,取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