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第2/5页)

可是你猜秦始皇的反应是什么,他完全相信卢生的话。从此他到每一个地方去,决不让外人知道他在哪里,如果身边有人说出他在哪里,立刻处以死罪。

我这一段要跟各位说什么呢?不是告诉你们求长生不死药的方法,历史学并没有教我们这个办法。重点是要问各位:

一个连小孩子也不相信的谎话,为什么秦始皇会相信呢?

秦始皇是笨人吗?当然不是,如我前面所说,他的聪明才智绝对胜过我们十倍。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会上当呢?这就是我要跟各位说的,一个从历史里面总结出来的道理:

一个人会被骗,绝对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贪”。

越是聪明的人,他的欲望越强烈,也就是越贪,他就越会自欺,就越容易被骗。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必然有一样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不为财死,不为食亡,那不过是因为“财”和“食”你已经有了。别人引诱你,而你不为所动,那是因为那不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可是你是人,有一天当你真心想要的东西,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有几个人能够忍住,能够抵抗这样的诱惑?

我坦白跟各位说,越聪明的人越抵抗不了这样的诱惑,因为他觉得这样东西唾手可得。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他贪,所以被骗上当。更重要的是,他从此不让人知道他在哪里,会有什么样可怕的后果。

我们继续往下看,接下来《史记》插入一个故事,让各位明白始皇对这件事情实行得有多么彻底。

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这个地方去,从山上看见丞相出行车骑甚众。古代有地位的人出巡,必然是前呼后拥、车骑开路,有许多前导与扈从的车子。丞相都如此,何况是秦始皇,秦始皇出去当然车骑更多,各位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张良当年刺杀的时候会“误中副车”吧?就是因为车子太多,不知道始皇在哪一辆。

始皇看到丞相出行车骑甚众,他非常不高兴,觉得丞相实在是太过招摇,这不是件好事情。于是有人去告诉了丞相这件事,丞相知道秦始皇不高兴,立刻减少了自己的车骑。

始皇发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气的不是丞相减少车骑,而是到底谁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他认为一定是当时在他身边的人泄露出去的,于是开始一个一个去审问,结果没有一个人承认。

没有一个人承认该怎么办呢?不要急,请把你的书合上,设想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做?

不必担心,答案很简单。如同我前面所说,秦朝就那一百零一招,哪一招呢?就是“杀”!把书打开,我们来看秦始皇怎么做。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我不知道是谁泄密的,总之当时在我旁边的人都有嫌疑,把有嫌疑的人全部抓起来杀掉,绝对没有漏网的。各位现在明白,为什么我前面说,秦朝统治的方法是“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走一个”了吧!后面还有很多例子,不用急。

从那一天起,再也没有人敢泄露始皇在哪里、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有他找人,没有人找得到他。问题来了,细心一点的朋友就会想,在后宫里头也就罢了,那群臣有政事要找秦始皇商议时,该怎么办呢?

不用担心,秦始皇有更彻底的做法,他根本不跟群臣讨论任何事情,所有的大臣只能够接受他的决定。我们继续看下去,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遗症。

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一年,又爆发了中国历史上与“焚书之祸”并列的一件大事。

这件事起源于两个方士的一次谈话,这两个方士叫侯生、卢生,谈话的主题是“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并不是谁的谈话都记载,记载或不记载往往都有它的道理。章学诚说“古人之去取,古人之心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许多时候,《史记》中记载一段对话,是希望借他人之口,来表达史家对于那个人物的评价,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寓论断于序事之中”,这是中国传统的史法。

《史记》前面已经借过尉缭之口,来告诉你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再借侯生、卢生之口,再告诉你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这一段话,我们全文照载: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