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第4/7页)

老父教会了张良“忍”,这在苏轼《留侯论》中就已谈过,但他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光只有“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忍”到底为了什么?没有目的地忍耐,和缩头乌龟有何不同?

事实上,老父教张良的还有第二个道理。

故事的第二个道理

我们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这里先把后面这段全部看一遍,再问各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这个故事其实各位都很熟悉,我要问的问题是: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最关键的是哪几个字?

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想要知道自己读懂了没有,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一篇文字中找出它最关键的概念是什么?在刚才的这一段短文之中,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才叫真的读懂了,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就没读懂。

我相信聪明的朋友已经发现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先”与“后”。如果说得更精练,其实就是争“先”。

各位看到这里,或许会问:“先与后重要吗?”

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你们看后文就会知道,老父最后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因此可以知道他是要教张良兵法。

《六韬》(《太公兵法》)

而兵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与“后”两个字。“制人”与“受制于人”,相去有天壤之别,在兵法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了。

老父就是借跟张良约会这个事情,来点化他什么叫作“先”,什么叫作“后”。

各位看到这里,或许会说:“哦,我们都懂了,原来就是要教张良‘先’的道理。”

说真话,这样恐怕还是没懂。我说过这门课程的重点在于“思辨”,所以各位不要看到什么,就只是记忆下来,而是要接着往下想。

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不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大家听我说“先”与“后”,好像都明白了,那请问各位:

什么是先?

有的人会回答:“先,就是比人家早。”这答案说得也没有错,但是你想比人家早,人家难道不想比你早吗?你怎么才能确定,你一定能比人家早呢?如果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那不过就是“相对的先”。一定能比人家早才叫作“绝对的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你看老父和张良约会的这段文字里面,天已经全亮时,他去约会的地方,老父已经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于是再约五日后早会,却没有指定时刻。五天以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去了。如果各位是都市的孩子,大概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就会知道鸡叫的时候,其实天还没有亮,还是黑夜的状态。

这次张良天还没亮就去了,结果老父又先在,再次生气地说:“后,何也?”

如果你是张良,你已经跟人约会两次了,人家都比你更“先”。试问:

你要怎么样才能在第三次交手之中,占住那个“绝对的先”?

先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把书打开来看。

“五日,良夜未半往。”“夜未半”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约定五天以后见,我在第四天的晚上十二点以前就到了。

两人约定的是第五天,张良在第五天还没有来临之前就先到了,怎么样也不能算迟到。就算老父先到,已经不能够指责他不守约定了,此时的张良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但“立于不败之地”就是“绝对的先”吗?当然不是,这只能叫作“不后”。

把一切主客观因素,全部考虑在内,算到无可再算,做出万全准备,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不是“绝对的先”,但已经是“绝对不后”,这就是第一步。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虽然是第一步,但这一步非常重要。自己都没准备好,你如何能够抢“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