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拓宽地平线(第4/4页)

虽然殖民战争才是英国海军的新重心,安森仍然相信,封锁布雷斯特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法国的海岸中没有较大的自然港,布雷斯特是唯一一处既可以为较大舰队提供给养,又能让舰队轻松驶入英吉利海峡的地方。只要从布雷斯特派遣一小支舰队就能扼住海峡的入口。正如弗农1744年所写,“我们要尽可能去强化西边的军队”,才能“尽快探得对方底细。期间可能会遭遇联军,但也要保护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周全;围追联军时要不遗余力,同时还要能确保商船往来于东、西印度群岛时安全无虞”23。

安森以中将的身份重回海上。1747年5月3日,他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一支武装舰队,印度的均衡局势即将被打破。法军指挥德·拉·戎基耶尔(DeLaJonquière)摆出阵形,其中还有巨大的东印度商船。安森也列队迎战,他命令舰队进击,正面迎敌。但东印度船长一时胆怯,没能跟上列队的前进速度,战线很快便被打乱。安森知道《战争指南》的漏洞,这才让他得以不顾战线整齐与否,仍坚持追击企图撤离的敌军,很快,安森舰队俘获了敌军8艘战船,3艘东印度商船,虽然对手的实力和自己并不在同一水平之上,但仍不失为一场让人精神一振的胜利。这场战斗说明没有列队阵形,也是可以获胜的,让人们欣慰的是,皇家海军终于抛却陋习,轻松成长。

1748年74门火炮船“不可征服”号(Invincible)在其被俘之后,其船桅和帆具都被改装成英式,但其船尾的雕刻装饰仍是法国的风格。(国家海事博物馆,PU8491)

74门火炮船“不可征服”号也在战利品之列,这艘船由皮埃尔·莫里诺(PierreMorineau)设计,于1744年建于法国的罗什福尔(Rochefort),排水量达1793吨,几乎与英国的100门火炮船同等大小,但是它的火炮装载则只需两层甲板,这就增加了它的稳定性,在逆风中也能平稳航行。相较于英国的70门火炮船,它在火炮数量上只多出4门,但法军的火炮要重得多,法船侧舷更是比英船大出70%。它是为新型的战争设计的,适用于各个大洋,而不似老式的战船,只能勉强应付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地区的战斗。英国的将领们已经意识到,“不可征服”号这样的船型才是船建的未来,但是造船工人对此却并不信服。此时,英国正处于本世纪的设计低潮期。

同年10月,爱德华·霍克(EdwardHawke)爵士重演了安森的辉煌,在几乎同片海域再次大胜法军。第二次菲尼斯特雷战争几乎打消了法国的奢望,英国仍牢牢掌握着海上的霸权。法国及其联盟在陆地上耀武,英国则在海上扬威,这样的场景在日后还会反复上演。三明治伯爵参与了和谈,战争于1748年结束。在这9年之中,庆幸的是,英国海军终于看清了自鸣得意的虚妄,认识到改进势在必行;可惜的是,除此以外,英国的收获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