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战胜无敌舰队(第3/4页)

“重型火炮”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海战中船只配备的主要武器。自15世纪起,船上就开始装载这样或那样的枪炮。长帆船或快艇常常在船头装载一架重型炮,而战时征用的商船体形偏圆,多在船侧装载轻型炮,用以攻击敌人的甲板和船桅。16世纪早期,人们发明了射击孔,这样就能在船身下部装载火炮。人们可以在重填弹药和坏天气时关闭射击孔。轻型炮一般由多部分组装而成,用时才以铁环箍住以便固定,因此被称为炮“筒”。这种炮一般都是后膛装弹,得亏当时火药质量低劣,才没能走火致险。而重型炮由铁或铜浇铸而成。火药制造的精进让英格兰有能力使用火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武器。正如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对他的众多间谍所说,

你们须牢记,敌人的战略是远攻,这得益于他们先进的大炮……而我们的战略恰恰相反,就是要拉近距离,与他们纠缠……敌人用他们的大炮……低处开火,击沉敌方的船只。3

西班牙的战略显然错了。无敌舰队本计划沿英吉利海峡到达尼德兰,然后赶走帕尔玛公爵(DukeofParma)的军队。但是只要英格兰和荷兰稍有行动,这一计划就将流产。人们说:

英格兰的船只又快又大,装载有更多的远程炮;他们和我们一样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但却完全不会和我们言归于好,只会冷酷以对,用火炮将我们击碎。我们却难以伤他们分毫。可以说,我们出航迎战,凭借的仅仅是奇迹定会发生这样的信念。4

西班牙和英格兰在组织和炮术上都不一样。

他们的士兵看防守卫,他们的军官巡视舰队,一如在岸上般自在;他们的任务除此之外就只剩擦拭武器,面对各式武器,他们也不会大惊小怪。炮击手无须做任何苦力,只需研习炮术……剩下的水手都由奴隶充当,辛苦劳作,日夜不得停歇……也不能在甲板下睡觉或歇息。因为无论天气好坏,无论狂风暴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们都需要在隐蔽和救援的模式里来回转换。5

这与德雷克的理念有所出入,他心目中的船员应该是“团结一致”的,而绅士们也必须“与水手一齐呐喊划桨”。

君主常常声称拥有“招募”或“强征”渔民加入海军的权力。这一古老的权力源自撒克逊国王有权征召任何臣民参军的惯例,但是随着海军在国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参军的义务成了渔民愈加沉重的负担。在中世纪战舰刚刚开始装配武器之时,商人、水手经常随船出征。之后,政府常常预付给渔民一小笔钱,作为其为国效力的“订金”。因此以“强征”一词来形容这一征召程序也有些言过其实。亨利八世时期的征召颇为温和,水手的待遇尚佳,战争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伊丽莎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数次拖延后,无敌舰队终于在1588年7月29日出现在普利茅斯(Plymouth)。据后世传说,德雷克当时玩球兴致正高,遂决定结束比赛后再出船迎战。但这并不可信,更大的可能是,德雷克等待的是更为适宜的风向。德雷克的计划正是要巧用风向从后方突袭无敌舰队,而顺风则能让他得心应手。西班牙派出130艘战船、共计3万人的战队,呈英格兰人所谓的月牙形排列,实则列队要比这复杂得多。至少我们要摆脱一种错觉,认识到西班牙的船实际上并不比英格兰的大。即便西班牙确实拥有几艘大船,那也多半是运输陆军部队之用。而两国的小船间要说有区别,也就在于霍金斯的帆船是赶制的,其差距绝非维多利亚时期的传奇中所说的那么巨大。

英格兰舰队拥有大致110艘战船,但其中大部分是征用的商船,武力微弱。德雷克也只是副职司令,一个出身贵族的指挥官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埃芬汉的海军上将霍华德勋爵全权总领舰队。两军交锋多次,期间英格兰小分队试图远距离炮轰敌方,但收效甚微。波特兰岛(theIsleofPortland)战役中,英格兰采用“拔毛”(featherplucking)战术,但并未奏效。此后,英格兰舰队分为四小分队,准备更猛烈地进攻。两艘西班牙战船被俘,却只是因为它们自己撞到了一起。在进入海峡一周后,西班牙人停在了格拉沃利讷(Gravelines),英格兰准备了火炮船予以应对。火炮船并不总是最理想的武器,但此时西班牙船只已经抛锚在岸边动弹不得,而且西班牙士兵对于3年前荷兰人在安特卫普使用的爆炸船还心有余悸。最终,无敌舰队的队形被打散了。英格兰船得以近身用短程炮轰击敌军。西班牙人原以为船侧发射炮弹是一次性的,开火后要从船外侧填弹,所以攻击完成必须要撤离战场进行填弹,但英军的填弹技术显然要比敌军预计的好得多。西班牙军队放弃了与帕尔马军队(Parma)会师的希望,准备打道回府。航行到苏格兰北部地区时,又遭遇风暴,战舰多数被毁。格拉沃利讷战役结束一周后,伊丽莎白女王在泰晤士河畔的蒂尔伯里(Tilbury)对她的士兵讲话,这段话几乎就是她传奇一生的注解:“我知道身为女人,我身躯单薄脆弱,但我怀揣一个国王、一个合格的英格兰国王的雄心壮志:任何胆敢犯我疆域者,不管是帕尔马、西班牙,还是其他任何欧洲国家,必将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