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第8/9页)



我们知道,汉代是一个以严密苛酷的刑律科条来管理社会的朝代。这这个帝国中,完全靠文法吏的刀笔来运行着,其中充盈着血腥杀戮,盛行着舞文弄墨。“案狱考事,移书下记”是这个时代最亨达通吃的技能。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蒙住历史真实的华衮,经术文学虽然受推崇,然而毕竟是用来高谈阔论的,在实用性上是远不及法律文案。(那时大家固然要学六经,可谁也不会丢了法律文案来学。连经学魁首郑玄郑大师都精心为律令作笺注。)所谓“春秋决狱”云云,不过为黑冷的律条饰一道光彩绚丽的金边。书中的主人公小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豫章县青云里的亭长,一个大汉帝国政府里的最底层吏员,一个连印绶都没有的不入流的吏员。还时时担忧着因捕盗不力、亭舍不洁受县廷谴责而罢职。然而他却具备精法律,知官事,晓簿书的本事。他是适应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需要的热门人才。他的发迹是完全符合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选择趋向的。汉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比如张汤、杜周、黄霸、赵广汉、尹翁归、王尊等等,哪个不是起于小吏,靠着文墨功夫,终于位列三公九卿的?至于汉武帝刘彻,一个雄才大略,求贤好士而又主观爱憎极端强烈,爱之则爵之而后快,显之而后快;憎之则诛之而后快,族之而后快的皇帝。大凡身有奇才,敢于表现自己的奇才,在他治下是很容易好风凭借力,一朝上青天的。史上的卫青,霍去病,严助,朱买臣等人都都是如此。小武有胆有识地应对了豫章劫盗事变,彰显了自己的明敏果敢与娴熟吏事,一鸣惊人,并且还赢得慧眼识英杰的美人青睐。(汉代不少此类红拂识李靖的故事,典型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于是他自然被刘彻激赏,立时高车驷马了。然而汉代轻爵赐人却也轻族诛人,汉武喜不循常,怒也不循常。深文罗织的漩涡可以吞噬别人也可能吞噬自己。身处这修罗场,几人能免?!前举诸人,除却早死的,不都是非死即黜么?(大都是刀下亡)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小武岂能免?岂能长享富贵柔情?爱妻刘丽都被人害死,自己政争失败自刎而亡。是符合那个时代规律的结局!

野性的年代,既跃动着浪漫却也弥漫着残酷的年代。人的命运时时置于捉摸不定中的年代!飞黄腾达与身首异处只有一步之遥的年代。晨起万户侯,日没阶下囚的年代。《亭长小武》栩栩如生地让我感触到了这样一个年代。

〖小人物在大漩涡中的挣扎——有关《亭长小武》的一点感受〗
十年砍柴 畅销书作家

初读《亭长小武》,乃是在天涯网站《舞文弄墨》中,当时并不认识ID为“梁惠王”的作者。然梁惠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贵为一国之主的他,对远来推销王道的知名仁政学者孟轲先生,根本不假惺惺地和后世的领导人那样,先夸赞对方道德学问如雷贯耳,然后介绍一番具有梁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是开门见山地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究竟对俺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呀。——你看看,多率直,无利不起早,孟老头如果不是有所图,干吗坐着车周游列国呢?而孟老头的主张如果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日理万机的国王干吗听他瞎白话呢?

这样的领导人,活得真实,他明明白白谈自己和本国的利益,而不是说为了世界人民的团结和解放。

因为喜欢彼梁惠王,便对此“梁惠王”的作品感兴趣,老实说《亭长小武》的开头并不吸引我,随着情节的发展,到了小武初试啼声,侦破了卫家婢女被伤害一案后,故事变得好看起来,也让我一路读了下去。

后来和“梁惠王”的肉身史杰鹏结识,书折腾很久一阵终于付梓后,承蒙他馈赠一本。翻卷油墨飘香的书籍和盯着电脑屏幕看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这位汉代的“神探”破的第一案并未水落石出,其中九曲回肠被小武刻意隐瞒了。小武一出场就扮演了《红楼梦》中那个原是僧人的门子的角色。这个小案子为小武的悲剧预设了基调:在真相为利益让步,公正服膺于权势的时代,小人物走进名利场这个大漩涡,很难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在豫章县一个不富裕的农家长大的小武无疑是个小人物,没有钱,没有靠山,却有一番拏云心事,不甘心穷乡陋巷度一生,相信王侯将相本无种。为了出人头地,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也具备出人头地的潜质。他自小拜老吏李顺为师,把《汉律》及其经典判例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一丝的书呆子气,为人机敏沉静而知权变,紧要关头又有孤举一掷的赌性,而且机会又满好,连破疑难案件,接着还被翁主刘丽都垂青。从一个地位卑微的亭长,不两年擢升为银青之贵的郡守、京兆尹,并持天子符节,奉旨做手掌地方官吏生杀大权的皇帝绣衣使者。一个底层精英飞黄腾达所需要一切的条件: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性格、出众的才具、难得的机缘,沈武都具有了。天之予武可谓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