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第7/9页)
所以,要写好汉代以前的历史小说,要比较好地对付这些细节,一般的作家不行,非学者作家不可。可惜大多数学者埋头学问,或不屑于小说这样的“小道”,或无暇他顾,或者更多的是没有文学才能。而史杰鹏则恰好既有学识,又有才情,可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汉代人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货币是怎么样的?人民的爵位等级怎么分?名字怎么起?穿什么衣服?有什么装饰?迷信程度如何?行动的自由度有多大?官职如何设置?行政等级如何划分?律令制度是怎样的?交通状况如何?建筑格局如何?像这样一些细节,是令很多作家望而生畏的。而对于史杰鹏来说就是驾轻就熟了。他是北大古文字学硕士,北师大训诂学博士,对先秦两汉的古籍和地下考古材料非常熟悉,尤其是对《汉书》和新出土的楚简、汉简更是烂熟于心。《汉书》提供了历史的大框架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材料,而出土简牍则提供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基层生活的细节。如写小说开始的那场凶杀案,史杰鹏就借用了张家山汉简里面的一个案例。而小说中沈武最熟悉的、多次借以死里逃生的法律条文,当然也来自史杰鹏渊博的才识。
就这样,史杰鹏以他深厚的学养,为我们铺开了一个汉代生活的广阔画卷。上至宫廷礼仪、贵族揖让,下至县廷办事的手续,市井闾里的日常生活,以及凌厉雄劲的战阵兵锋、浓烈狂野的男女情爱,骨鲠慷慨的人格气质,这种种生活的原生态,无不纤毫毕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为与这些内容相配合,在语言上也力图用一种古雅朴拙的风格,以利于表现那个时代苍凉雄放的原始风貌。
所以我们可以说,史杰鹏在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这两个大类别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这个类型的人物是虚构的,套路比《三国演义》那样的正规历史小说要野,而对历史的表现和还原又远比《水浒传》那样的英雄传奇要真,我们套用“历史武侠小说”这个概念,就姑且叫它“历史传奇小说”吧。如果这个说法得以成立的话,史杰鹏就是这个小说类型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史杰鹏是个怪才,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外号就叫“大怪”。该大怪那时常常和我们说,他的理想之一就是要写酷吏小说。今天他的理想终于开始付诸实施了,亭长小武就是一个惩办贪官污吏不法豪强毫不留情的酷吏。据说他已经在筹划写续集,那就让我们期待着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历史传奇小说”发扬光大吧!
〖读历史小说《亭长小武》〗
江右小狂生 天涯网友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虽然是个偏正式的词组,重点在后面的“小说”一词,然而它毕竟需要在历史的前提下展开。因此,上佳的历史小说都很重视对历史细节的经营,力图做到使人有种现场感,以此达到历史的目的。有些所谓的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幌子的现代小说,或者是干脆借着历史为噱头,用历史名人的冠冕来为自己捞取名声。当然,历史小说对作者的学养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学养,那就描摹不出细节,只能假模假式长篇累牍地写心理活动,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意淫古代人,象《我的帝王生涯》那样,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
有些历史小说家学养比较好,他们基本能做到大量使用细腻、乃至繁冗的语言对人物的衣食住行进行不厌其烦的贴近式描摹。典型的如徐嗣业的《金瓯缺》,姚雪垠的《李自成》等,但是在人物塑造上却不能说是上乘的。因为书中那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动,和那个历史时代的风气颇为相左,因而人物的际遇根本不象是那个时代应该发生的结果,作为今人的作者本身的痕迹在书中若隐若现。
但《亭长小武》却基本上没有上述的两种缺点,阅读这本书,能给人强烈的汉代临界感。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书中各种形象背景的刻画手法是简洁洗练的,在作者的行文过程中,偶尔不经意地流露出几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称呼,几句时代通行用语,点染几件富有时代特色的衣冠器物,并未进行大肆的渲染,而历史感非常浓烈。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的历史化上,而非人物造型和活动空间的历史化上。《李自成》、《金瓯缺》虽然器物典章复原得惟妙惟肖,那却是死的东西,小说毕竟不是考古发掘报告。只在《亭长小武》中,我们能看到依循时代架构来规划其人物的思维架构和人生轨迹。读着这本书,使我有种宛然确有其人,宛然确有其事的感觉。仿佛小说中的人物真是如作者小说末尾中所说的,史佚其名,直到千百年后的而今,他的生平才从破土而出的婴齐竹简记载中被发现。而非古瓶装今酒的感觉。这实在是当今历史小说中的一个难得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