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证书还是合同书(第2/5页)

诸葛亮就将智慧给玩转了,同时将鲁肃也给玩转了,鲁肃感觉自己进入了迷宫当中,虽然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出口,却终究出不来。

他当然不敢跟诸葛亮进行切磋了。玩舌头,不是他的强项,东吴那么多舌头都败在此人舌下,他就不去再做一回试验了。所以鲁肃只能讷讷地说,诸葛先生的话,听上去还是有道理的,可鲁某却是无法做人了……

诸葛亮乐了。因为他突然感觉到了鲁肃的狡猾。这个老实人辩他不过,就跟他装可怜,以博取同情。

这是一个弱者的生存术,诸葛亮不屑于用,可鲁肃不怕——他现在不做弱者也不行了……

鲁肃说,以前刘皇叔当阳受难时,是我引先生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兴兵取荆州,又是我出面挡住;记得当时我们三人说好待公子去世就还荆州,关于这一点,也是我向周公瑾做出担保的。可以说为了维护你们的利益,我是用尽心机啊。可现如今呢,先生却反悔了,这叫鲁某回去如何交差?恐怕到时我主与周公瑾必然怪罪你们。其实啊,我死倒没什么,就怕惹恼东吴,战端又起,刘皇叔也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啊。

鲁肃这话在诸葛亮听来,说到后来已经变味了,不单纯是装可怜,而是半装可怜半威胁,这让他觉得好笑。

不错,是好笑。因为诸葛亮听出了鲁肃话语里的虚弱。

一般来说,一个强大的人,是不需要用话语威胁他人的,因为他的强大显而易见,不用说出来;相反,要借助话语才能给人以威胁的,往往不够强大。

这是诸葛亮的一个认识。

诸葛亮的另一个认识是,不怕他人强大,只要自己比他人更强大,哪怕只有一点点。

不错,东吴的力量现在是比刘备要强大,可那又怎么样呢?赤壁之战的点睛之笔是借东风,如果没有他那么一借,一切都已是另一模样。所以诸葛亮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是强大的,或者说他比周瑜强大。

这是他敢于不还荆州的底气所在——一个有底气的人事实上是有魅力的,哪怕强词夺理、巧舌如簧,到头来也会变成振振有词、义正词严。

诸葛亮继续振振有词、义正词严:呵呵,曹操统百万之众,动辄以天子为名来进攻我们,我都不以为意,我孔明怎么会怕周郎这样一个小儿呢!如果鲁肃先生怕面上不好看,回去不好交代,我可以劝我主人立一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人从别处获得城池之后,便将荆州交还给东吴。你看怎么样啊?

鲁肃不能怎么样。在他听来,这是个鸡肋式的建议,聊胜于无。重要的是,刘备得有安身立命之所。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世道一无所有者最可怕。本来什么都没有了,还在乎什么啊……

鲁肃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麻烦——得让刘备快速地拥有些什么,只有这样,他才有所顾忌,才害怕失去什么。

但是另一方面,鲁肃对刘备又没有信心——这么多年了,一直一无所有。眼看都奔五十的人了,难道还有什么指望吗?所以他害怕诸葛亮的这一提议又是缓兵之计。鲁肃要诸葛亮举例说明,他们这些散兵游勇究竟能夺个什么城池,以还他的荆州?

诸葛亮看上去煞有介事:嗯,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闇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跟无赖斗,永远斗不出个名堂来。现在要回去交差,有一纸文书总比没有好。鲁肃就要刘备写保证书,还在上面签字画押。

诸葛亮也不动声色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然后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不对,不对,手续不全啊。我是皇叔这里的人,难道可以自家作保?所以还是烦子敬先生也押个字,回见吴侯也好看些。

鲁肃正头昏脑胀,稀里糊涂之下也没细想就签字画押了。不过他在签下自己大名的时候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头——这是保证书还是合同书啊?什么会有三个人签字,搞得不伦不类的。

政治婚姻很肮脏

世间事大多不伦不类。所谓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当周瑜看着鲁肃拿回来的不伦不类的文书时,觉得自己派鲁肃去交易此事不是鲁肃的失败,而是他自己的失败。

不会用人啊。派了个最老实的去跟最狡猾的谈判,结果把自己给卖了。卖了也就卖了吧,偏偏还替人家数钱。周瑜看着文书上鲁肃的大名,真是哭笑不得。

你啊,中了诸葛亮的奸计了!他名为借地,实是耍赖。诸葛亮说取了西川便还,你知道他几时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就十年不还我荆州?这样的文书,就等于是废纸一张,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你还签上自己的名字,与他做保!你啊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