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第3/5页)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理由,一下子将诸葛亮置于进退两难之地:不出山,那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出山,此生就要跟着刘皇叔从一而终了。这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事,诸葛亮都要一肩担当。

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出山。事实上,这是他的不二选择,也是大多数隐士的人生宿命。隐是为了显,不出是为了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隐士愿意一辈子做隐士,除非此人已心如死水。但诸葛亮显然不在此列。这个有事没事就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要的就是一个舞台。一个不大不小,却可以让他长袖善舞的舞台。毫无疑问,曹操那个舞台是太大了。曹操谋士如云,讲究的是先来后到、资历深浅。他们出谋划策时个个争先恐后,诸葛亮即便加盟其中也会很快被淹没,到时天下真的到手了,也没他诸葛亮什么事;孙权那边也有张昭这样的大个子顶在那里,大个子有大智慧,即便诸葛亮不认同这一点,孙权也会认同这一点,因为张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经过孙家上下两代人一一考验过的,是可以托孤的,也是时刻准备流芳百世的——诸葛亮就不凑那个热闹了。最重要的是孙权没有向他发出邀请,诸葛亮要是主动凑过去,那也太掉价了。

所以,只剩下了刘备。刘备虽然目前看上去有些山穷水尽的意思,但诸葛亮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最重要的,他在刘备心中有价值。当然,事后想起来,这样的价值是经过多人造势的。这里面有徐庶和水镜先生,也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人等,更有那些唱流行歌曲的山野村夫。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强化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美好想象,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朝圣之举,最终使他在仪式感上自我构筑了一场以诸葛亮为关键词的完美风暴。

这是刘备一个人的完美风暴,从此以后,这个叫诸葛亮的男人在刘备心目中占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效果达成毫无疑问是诸葛亮极其需要的。所以诸葛亮——答应了。

他答应追随这个男人而去,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在百无聊赖的人间,诸葛亮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因为他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精彩的,暗淡的;喜剧的,悲剧的……诸葛亮为即将到来的有无限可能的明天激动不已。

他终于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离开了卧龙岗。头也不回地。

江东可以说“不”

孙权也在闷声发大财。就在刘备赢得孔明归时,孙权也广纳贤士:会稽阚泽来了;彭城严畯来了;沛县薛综来了;汝阳程秉来了;吴郡朱桓来了;当然还有陆绩、张温、骆统、吾粲等人。这些人来到江东,受到了孙权的礼遇。不过以上诸人是玩嘴皮子的,接下来,孙权又引进了若干玩刀把子的人才,他们是:汝南吕蒙,吴郡陆逊,琅琊徐盛,东郡潘璋,庐江丁奉。这些人,注定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粉墨登场,从而在三国乱世中,演出一场场悲欢离合的好戏。

曹操却有些坐立不安。孙权的引进人才行动虽说不是高调进行的,但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人有野心才会蠢蠢欲动,孙权此人,其志不在小。便遏制。

这是一种隐晦的遏制,也是四两拨千斤式的遏制。曹操没有出兵攻打江东,而是让孙权交出一个人,到许都去入朝随驾。

他儿子。这是建安七年的春天,这个春天,充满了阴谋的味道。你的嘴角有风暴的味道!孙权面对曹操的使者,面对使者送过来的一纸命令,深刻地感受到了阴谋与暴力合二为一所产生的滋味。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顺从还是该反抗。因为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后果都难以估计。

张昭觉得后果很严重。张昭说,曹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曹叔是在江湖上混的人,讲究的是一个面子。其实面子之外,我以为还有深一层的讲究。曹操所谓的遣子入朝,其目的是牵制诸侯,是要杀一儆百。我们如果不送去,曹操很有可能兴兵下江东,到那时,势必危矣。

周瑜却对张昭的怕不以为然。这实在是武将与谋士的区别。谋士瞻前顾后,武将则目空一切。在周瑜眼里,江东不是豆腐渣,而是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他认为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谁怕谁啊?!在这种情况下送人质入朝,毫无疑问那是自降身份,何况遣子入朝,后患无穷。因为有把柄捏在曹操手里,不得不与他穿同一条裤子。曹操一旦有召,不得不往,为他卖命,所谓受制于人。与其这样,咱不妨不理那个老家伙,静观其变,看看他能拿我们怎么样?

周瑜的应对赢得了吴太夫人的高度赞赏,当然也得到了孙权的肯定。孙权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最喜欢的名言是“江东可以说不”。江东今天就是不高兴了,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