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战长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廖龄奇的死(第2/4页)

蒋介石说:“此战将主力部队逐次投入战场而未形成合力,是一大败招。”

转天会上,再次谈到第10军时,蒋介石说:“现在证明,第10军阵地前的敌人,有三个半师团的兵力,顶在前面的预10师就是铜墙铁壁,也难以阻挡敌人的前进。方先觉能抵抗一天,还算不错。”

李玉堂、方先觉没法不感谢夏楚中。

尽管如此,李玉堂事后还是被撤职了。

接下来,蒋介石主要听薛岳汇报会战得失,进行战役检讨。

薛岳没为长沙失守作辩解,而是始终不承认长沙一度失守这个事实。到最后,蒋介石也糊涂了,搞不清长沙到底有没有陷落过。

在会上,薛岳一直在说别的事,比如夸奖杨森,认为其沉着应战,指挥有方,在尾随和侧击北撤日军时,所辖第20军、第58军表现出色,给敌人造成大量伤亡,缴获众多战马和枪支弹药。其中特别提到第20军射杀日军军鸽而获得重要情报一事,并总结出对付军鸽的方法:“于战场上见飞翔之鸽,先发哨音,摇动树梢,再绕动旗帜等物,鸽便注视,乘而射之。”

众多将领都被批,只有杨森等少数几人受到表扬,杨感觉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蒋介石对杨森和薛岳谈到的鸽子问题频频点头,但他关心的还是:这次战役,日本人到底攻入了长沙没有?

薛岳似乎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

接着薛岳开始指责第26军作战不力,萧之楚指挥无方,被日军轻易包围,既没能有效制敌,又没能守住捞刀河,使第74军在运动时失去掩护,长沙以东防线无从组织,最后不但自己的部队被击垮,而且影响了整个战局。

在描述中,薛岳把第26军形容成一触即溃的部队。

说实在的,这有点过了。相对来说,此时的萧部确实不怎么能打,但平心而论,此战是尽力的,虽然被第6师团包围,但作战中并没丢脸。

按薛岳的意思,要送萧之楚上军事法庭。

薛岳认为:第74军受损是因为萧之楚没尽到掩护责任,虽然该军后期伤亡惨重,但极为顽强;同时,指责廖龄奇违抗军令,擅自脱离战场,造成坏影响。

薛岳维护第74军,多少有点在蒋介石那里卖乖的意思。他知道,蒋介石最喜欢这支部队,最欣赏貌憨实精的王耀武。此外,王耀武的行军路线是薛岳亲自指定的,如把责任推到王耀武身上,实际上也就等于批判自己了。薛岳当然不会那样做,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结果是,尽管第74军被击溃,但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余程万以及军长王耀武都因顽强抗敌而获得宝鼎勋章。至于第58师,则因廖龄奇提前脱离战场而被痛批。这几乎是上高会战的翻版。

在上高,一无所获的同样是第58师。

两天后,大会继续,轮到集团军总司令和军长们向蒋介石报告了。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做完报告,受到蒋介石褒奖,称其为“川军将领之楷模”。平心而论,抗战八年中,川军中打得最好的,也确实是杨森的部队。

第79军军长夏楚中明确告诉蒋介石:长沙在9月27日傍晚一度被日军攻破,后日军撤离,自己两个团率先进入长沙。但在日军进攻之初,他的部队曾尾随日军进城,跟鬼子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夏楚中还是比较老实的,没有夸大战绩,也没有说自己的部队从日本人手里重新夺回长沙,而只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当时的情况。

夏楚中是陈诚的人,所以薛岳听后也没办法说什么。

蒋介石叫薛岳在下午的会上再做报告,报告中,薛对长沙陷落过这件事仍只字不提。

有人曾评论薛之性格与为人,虽果决坚强,有军事才华,但同时“好大、喜功、文过、刚愎、情感冲动,尤以冲动之情而处艰危之境”。有上面的特点,部下不敢陈其短,而只能顺着薛岳。

第二天,薛岳似乎觉得自己做得也有点不对,所以写了个东西,说自己在此战中指挥无方,要求蒋介石惩处自己。

怎么惩处?

免他薛岳的职?那谁比薛岳更强?谁能把第9战区的担子挑得更好?视野所及,蒋介石找不出更合适的人来,于是不了了之。

又过了两天,大会结束前,蒋介石宣布:第58师师长廖龄奇临阵脱逃,着予枪决!

蒋介石没处理萧之楚。在此之前,第26军的事,蒋侍从室的人专门就有关第26军的事询问过赵子立等人,赵把战区对第26军的使用以及该军作战表现一五一十地上报。蒋介石认为,责任不在于萧之楚。

萧之楚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此之前,他觉得,在薛岳的攒腾下,蒋介石一定会毙了自己。

一度“失踪”的廖龄奇是前几天被“请”上衡山的。廖龄奇回到老家祁阳后,大约也觉得自己这事办得不怎么样,于是联系县长,说自己回来是要打游击的,请县政府援助。县长觉得怪,因为祁阳没日军的踪影啊,于是上报湖南省政府,后者又报告给薛岳,薛立即拘捕廖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