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走前打一下(第3/6页)

按罗卓英部署,第74军居中,北面是李觉第70军,南面是刘多荃第49军。

与此同时,罗卓英向薛岳请援,从最近的王陵基第30集团军那里要了两军(韩全朴第72军和夏首勋第78军)。后来,不少人说,此时的罗卓英,是胸有成竹的,在设置了三路人马的同时,亦设置了三道防线,前面的部队比如李觉第70军是故意败下来的,为的是把日军引到上高附近的第三道防线,叫镇守于此的第74军与回撤的友军反包围日军,实施事先计划的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磁铁战”。

其实,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命悬一线。

面对日军的行动,罗卓英应对的确实是“磁铁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远没那么从容。

按计划,主力布置在北路的李觉第70军第19师、预备第9师在一线消耗日军,随后退至二线;进入二线,与敌接触后,向自己左翼即西北方向做离心运动,引诱这一股日军远离上高;与此同时,右翼顶过来一支部队,然后一起合击日军。

真打起来,在一线,第70军没顶多久就撤下来了,日军第33师团立即追赶。

由于撤退匆忙,李觉这两个师到二线,转向左翼后,有些手忙脚乱,加上右翼侧击部队没及时顶上来,导致没能按最初的计划打击这一路日军,而且还造成了危险。什么危险呢?就是说,在上述情况下,二线等于虚设,日军一旦回过味儿,骤然直下上高城外的第三道防线,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此一来,罗卓英就惨了。

开战后,对南路,罗卓英心里也没底。当初,池田的独立混成旅团一渡赣江,罗卓英就派刘多荃第49军侧击,但刘多荃这个军在两年前的修水一战中大败,对这支东北军部队罗卓英并不看好(最后该部表现出乎他的意料)。在这种情况下,罗卓英只好命令处于第三道防线的王耀武分出一部兵力,顶到第二线。

现在,第57师已领命扼守上高城和外围阵地,王耀武把支援二线的任务派给第51师和第58师。代理第58师师长的张灵甫派蔡仁杰一个团赶往北路,支援那里的第70军;第51师师长李天霞则亲自带着主力向南路日军进犯的独城方向迎击。

先说李天霞的部队。

俞济时做第74军军长时,当然垂青自己做过师长的第58师。可现在军长是王耀武,最受重视的部队,也就变为自己带过的第51师了。

看一下第51师的阵容:师长李天霞,副师长周志道,参谋长刘启勋(黄埔军校3期,江苏铜山人),辖陈传钧(黄埔军校5期,山东滕县人)第151团、张国猷(黄埔军校3期,江西星子人)第152团、卢醒(中央军校高教班,湖北天门人)第153团和胡景瑗(中央军校洛阳分校7期,湖北沔阳人)的野战补充团。

迎击南路池田旅团,要向南渡过锦江。

师主力行动前,李天霞先往日军进犯的锦江南岸重镇独城派过去一个团,陈传钧第151团,掩护师主力集结。

第74军战力最强的是李天霞第51师,第51师战力最彪悍的是陈传钧这个团。

陈传钧属于那种上来就拍砖头的主儿。他们对面的池田直三独立混成第20旅团新成立不久,相当于这边最强的遇见那边最弱的。两军遭遇后,几砖头下去,池田的先头部队就有点蒙。

在此之前,池田旅团已跟刘多荃第49军接火。

陈传钧完成掩护师主力集结的任务后,并不恋战,转移到师主力的右翼。

池田旅团被打了个下马威后,好像一下子就含糊了,这支新建部队没敢恋战,绕向第51师左翼,似乎想尽快渡到锦江北岸,找大贺茂第34师团会合。

但是,在左翼,池田旅团又遭张国猷第152团阻击。

池田带着部队又向西绕行,再遇卢醒第153团(欠一个营)。

支队长池田本人按说是久经阵战的,任现职前在第6师团做旅团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有来历的。开战前两天,尽管有刘多荃一部的侧击,但并没干扰其既定行动,可李天霞的部队过来后,带着一批新手的他就开始显得有些畏首畏尾了。

池田攻不过李天霞的阵地,故技重施,使用毒气弹。

第51师死战不退。

池田没办法,再次绕行,以锦江南岸边上的石头街(与江北的棠浦、官桥、泗溪呈连线状)为目标,意图在那里渡至江北。石头街是上高的另一道门户。在这里布防的仍是第51师的部队,也就是上面说的卢醒团所欠的那个营。

池田以优势兵力包围了卢醒这个营,但李天霞兵贵神速,在第一时间派兵增援,内外合击池田,再次将之击破。

就这样,在锦江南岸,池田旅团遭李天霞师和刘多荃军拦截,步履维艰。

再说中路。3月17日,大贺茂第34师团一部攻入杨公圩,主力则向官桥急进,随之与第58师的前进部队遭遇,爆发了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