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黑虎掏心(第4/5页)

小林骑兵联队从安北出发时有1000多人马,逃出围歼圈的不足200人。一次伏击干掉日军800骑兵显然是大胜,何况还取了头狼小林的首级。这是酣畅淋漓的胜利!

再说袁庆荣那边,他的部队也赶到包头城外了,在路上拦截了小原骑兵联队。

袁庆荣就任新编第32师师长前是第35军参谋处长。几个月前,傅作义在绥西整军,军事训练和战术指导主要由袁庆荣负责。

袁庆荣对中日两军的战术看得很透。中国军队过去的训练和战术指挥,先学德国,后学日本。很多战术,常被日本人猜到。这也正常,人家是老师。老师在战术上,当然玩得比学生熟练,于是中国军队就吃亏。单兵战力上,日军士兵训练有素,在军国教育之下,武士道和皇国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他们即使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也绝少投降。

怎么办呢?

袁庆荣认为只能改变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放弃以前陈旧的保守战法,才可能改变中日在绥远的战局。要想变主动,一是要加强奇袭战术的训练;二是加强步、炮兵的配合,使火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是打积极的防御战,既能打进去,也能退出来。

对奇袭战术,第35军各级部队长研究了很长时间。

袁庆荣、董其武、孙兰峰和傅作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打奇袭战,须学会使用直插敌人中枢的掏心战术。这又分两个层面:日军在绥远的据点星星点点,确定一处后,主力奔袭,直打目标;当突击部队攻到敌人据点时,采取二次掏心战术,组成敢死队,攻对方指挥部。被“掏心”后,周围据点的日军一定回援,这时正好使用另一个战术:打援。

说到打援,傅作义在率军出动前曾讲过:“攻包头城,打日本援军,哪个更重要?不要认为攻城比打援重要。为什么打包头?不是为了长时间占领,而是在于歼灭敌人。从这个角度说,攻城和打援没轻重之分。唯一重要的是,更多地歼灭鬼子!”

拦截小原骑兵联队的袁庆荣部,也是有骑兵的。如果说董其武伏击小林是一次猎火鸡,那么袁庆荣跟小原联队的拼斗则更残酷,一度出现战场上少见的骑兵对决。

袁庆荣并不与日军骑兵陷入纠缠,随后他把骑兵撤至第二线,集中所有火力狠敲小原联队。

小原联队伤亡不少。不过,在小原的带领下,日骑左冲右杀,阵形没乱。小原跟已命丧黄泉的小林一样,并不想恋战。唯一不同的是,不想恋战的小林没冲出来,而小原则带着骑兵主力冲出了伏击圈。

至于袁庆荣,最初领的任务是拦截日军,但后来接傅作义命令,叫他带部队迅速赶往包头。就这样,战场上出现奇怪的一幕:小原联队的残部和袁庆荣的部队几乎是平行着一起往包头奔。

傅作义叫他们来包头,是因为城内作战的孙兰峰遇到麻烦,久久不能攻下日军骑兵集团司令部。而且,他得到一份情报:一支日军增援部队坐车赶过来了,前锋即将抵达黄草洼孙兰峰战斗指挥部。

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把指挥所转移到包头北面的山地。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而且,拿着假情报出城“讨伐”的熊川长致也已趁天黑摸回包头城。

跟熊川一起回来的,还有另一批日军,他们由一个叫片桐茂的人带领。这个片桐,是小林和小原两骑兵联队长的上司:骑兵旅团长。此人本来带着旅团直属部队屯驻在离包头不远的一个叫萨拉齐的镇子。得到小岛求救电话后,他先通知小林和小原出发,随后自己带着点步兵也过来了。

现在,傅作义要重新掂量一下。

各路日本援军来了,围歼城里日军司令部的最佳时机已错过。再叫董其武或袁庆荣的部队进城,就很容易被日军反包围。临阵决断时,他电告董其武、袁庆荣,叫他们先解决包头城外黄草洼附近的日军,即从张家口过来的日军。

就这样,黄草洼的日军想里应外合击灭孙兰峰部时,自己在转眼间又被围住。

对于小岛吉藏来说,援兵来了,他开始有底气了,和熊川、片桐商量后,决定在12月21日黎明开始反击。但是,熊川联队主力是骑兵和炮兵,巷战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以至于到黎明反击时,效果却不大。

打到12月23日,孙兰峰的部队已有点疲倦。

在城外,黄草洼的日军也开始逆袭,董其武和袁庆荣的部队被撕开口子。其中一个中队跟小岛取得联系。

傅作义决定收兵。

对他来说,大部分战斗任务已完成,于是一声令下,几支中国军队撤出包头地区,向西面的根据地五原转移。

吃亏了,这是包头被袭后日本人的感受。

具体地说,是小岛的感受。他是这一片日军最高指挥官,他觉得被损害、被侮辱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