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线有战事(1938年7月~1938年9月) 田家镇(上)(第4/4页)

白浜在夜袭中使用了“二段式攻击”。这是日本陆军在遭遇死战与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循环进攻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放弃整体进攻,在前一支部队(通常是一个中队)于一线突破后,接着由后面的另一支部队“超越前进”。如此循环往复,力求收获最快的速度与最大的战果。

晚11时,第3中队担任突击角色,第4中队的士兵紧跟在后面。

最前面的工兵潜行到中国军队阵地的铁丝网前,手中的工具上下翻飞,破坏了铁丝网后,步兵恶鱼般首尾相接地冲入阵地。高地由第57师的一部守备,在两军士兵展开激烈的枪战与肉搏时,后面的日军第4中队不失时机地往前突进。

守军虽然在日军“二段式攻击”下退出高地,但附近山头上的中国炮兵部队立即调转炮口,齐击被日军占领的高地。

尽管白浜大队最后拼死控制了这个高地,但此时出现了弹药荒。

为了保有最后几颗子弹,日军不得不用石块砸向反攻的中国士兵;或者把中国士兵扔过来的手榴弹再扔回去。这样的场面在中日开战以来是罕见的。当第一块石头砸到中国士兵时,大家就晓得日军弹药告急了,于是齐声喊:“鬼子没子弹了,冲!”

这样的话听上去是振奋人心的。

鬼子也有没子弹的时候?谁说不是呢。

高地上,在一名军曹的带领,二十多名日军的刺刀已经上好,不再回击中国士兵,只是伏在壕沟里,也就是说已作好近身肉搏的准备。

中国士兵也明白了,第一波攻击的百余名士兵也把刺刀上好了。

按照冈村宁次的说法,只要山高超过300米,对日军来说作战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田家镇后面的这几座山丘远没达到300米高,但日军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时的冈村,已经连续接到稻叶四郎的3封求救电报了。

稻叶依据其情报参谋藤原武(1942年升任第11军高级参谋,与司令官塚田攻由南京返回武汉的途中,遭中国军队炮击,双双坠机而亡)提供的信息,希望冈村给今村支队派去一个工兵中队,从水路对今村支队进行补给。

藤原的情报是:为阻挡日军,施中诚第57师一部在田家镇下游的武穴陷落前炸毁了附近的长江堤岸。这个动作使附近的黄泥湖和武山湖泛滥,原本长江和武山湖之间有条小路,当黄泥湖和武山湖湖水暴涨后,小路被淹没了,此时正好行船。

就这样,9月23日,日军的一个独立工兵中队乘船到今村支队东面,通过水路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弹药和粮秣补给。除弹药和粮秣外,今村支队最需要的是药品。由于消炎药奇缺,加上连日来大雨不息,一些士兵伤口受到感染,每天都有死去的重伤员,日本军医开始用泉水煮食用盐,用这个办法获得盐水,来给士兵的伤口消炎,甚至拿针头直接注射。

打到这时候,中日双方在田家镇都已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