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委员长又火了(第3/4页)

张发奎是有抗战意志的。

多年前他在德国考察军事时,有两件事给了他刺激。

在德国,一位教授历史的讲师问他:“中国有4亿5000万人口,日本只有7000万人口,为什么日本军队只派了128名骑兵就可以占领你们的热河省省会承德?”

还有一次,他站在一家酒馆的橱窗外看那些形状各异的酒瓶,老板从里面走出来,当知道他是中国人后,那位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老人说:“我这里有很多酒,但这里的酒不卖给中国人。”

张发奎问为什么。

德国老人说:“如果你是中国人,那么请你回去跟日本人战斗,把他们赶走后,这里的酒你随便喝。”

去年打淞沪会战时,张发奎的部队一直在浦东警戒,没打什么大仗。撤退时,由于战区的传令兵驾驶摩托走错道,直接开到胡宗南的军部,所以张发奎得知撤退命令时已晚了好几小时。有关上海的溃退,张发奎认为从一开始就错了:不应把本该部署在后方纵深国防线的部队都顶到上海狭小地带。张的看法不能不说是正确的,因为用前线溃败下来的士兵守卫那两道国防线与原本就有部队守卫意思是不一样的。

现在,张发奎出现在江南战场。

第9战区的部署计划是:张发奎兵团沿江、沿湖布防,李汉魂第64军守备长江沿线,李玉堂第8军守备鄱阳湖沿线。陈明仁(黄埔军校1期,湖南醴陵人)预备第2师作为总预备队,入驻九江南向十里铺地区。从姑塘到星子,则由王敬久第25军守备,再往南,就是薛岳兵团俞济时的第74军在德安一线的阵地了。

看完上面的部署,可以发现:张发奎兵团和薛岳兵团存在着纵深的二线阵地,而张发奎自己的部队并不存在二线阵地。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布防太要命。因为夏秋长江水涨,日军的大型舰船可以逆江而上,很容易用舰炮压制住岸上的中国军队的火力,即使战区强调必须把独立的炮兵团和炮兵营都集中在沿江一线,仍不足以将日军消灭在滩涂阵地。最危险的是3个军除了预备队外都沿江沿湖布置,使得后面的纵深处缺少兵力,日军单点突破后就会导致防线的全面崩溃。

关于纵深配置这一点,由于在上海和南京吃过亏,军委会已经认识到,横线延长配备不如纵向叠加配备,所以在作战要领上是做了规定的:“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

但执行起来仍不尽如人意,向两翼延伸的情况时有出现。为什么会这样?此事必有蹊跷。乍一看,是没执行军委会的命令,或部队长在战术上出了问题,或因兵力不足(这个问题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但真实原因,是炮兵相对缺乏(独立炮兵部队只有彭孟缉一个团)而采取的没办法的办法(纵深配备需要大量炮兵,否则事倍功半)。

对第9战区司令部的这个安排,张发奎没提什么反对意见。不过他也留了一手,就是计划在沿江滩涂被突破后,在一线和马回岭之间的黄老门这个地方,设立带有纵深性质的二线阵地。这当然是可行的。但这个计划他没报给第9战区的陈诚,蒋介石当然更不知道。

战前军委会要求:“为达滞敌军之目的,各战区之公路,现在即予破坏。”这里说的公路,指的是中国军队第一线内30公里处的火线公路和100公里外的后方公路。由于公路破坏得早了,导致中国军队向一线集结出了问题。对张发奎来说,他手下的一些部队在日军登陆时并没堵在第一线,因为还没赶到呢。

后来,欧震第4军本想增援九江一线,但张发奎没叫第4军过来。张认为,即使把第4军拉到九江,顶多是延缓几天陷落,意义不是很大,而再想撤退时,由于后方公路已被破坏,就很困难了。如果日军在后面尾随追击,中国军队必陷入混乱而无法还手。他认为,作为兵团司令,他有权力进行这样的部署。

张发奎在黄老门设二线阵地,按他的部署,黄老门前面的张家山、狮子山作为阻击阵地(支撑不住时可撤)。但第9战区司令部要张发奎死守两处阵地,为后面的薛岳兵团在德安、瑞昌一线集结争取时间。但张发奎坚持自己的主意,下令部队后退至黄老门。

一天深夜,张发奎带着卫兵来到庐山脚下,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里找到吴奇伟第9集团军指挥部。

张发奎来的时候,吴奇伟正守着电话机打瞌睡。

当时日机已开始轰炸庐山,吴奇伟的指挥所多次遭袭。日机一来,指挥部的参谋就拖着吴奇伟往外面的竹林里隐蔽,很多时候,吴奇伟不走,说:“不要紧,炸死算了,你们快去隐蔽。”

有一次,当参谋二次去叫吴奇伟出来躲日机时,吴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