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庐山召集令(第6/7页)
但还真有人不叫他们去。
四川的刘湘(四川陆军讲武堂,四川大邑人)和云南的龙云(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昭通人)来电,说:如果你们去南京,被软禁了怎么办?抗日不成,又添新乱,所以等等再说吧。他们担心李、白,实际上是担心自己。
桂系诸人中,李品仙(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期,广西苍梧人)、廖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广西陆川人)等人都心存顾虑,他们跟李宗仁的想法是一样的:这老蒋真要全面抗日么?要是去了南京,还回得来么?
搞得白崇禧也有些皱眉。
白崇禧决定回家问问夫人(马佩珠),让她作个决断。他心想,这没啥不好意思,司马懿和朱温这样的枭雄在关键事上不还是听老婆的?
白夫人的话一落地,白崇禧就决定去南京了。
她说什么了?
其实也没说什么,一句话:这事你自可做主。也就是说,你听你自己的。这已是鼓励丈夫北飞了。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
白崇禧之所以决定要去南京,是因为他判断:北平事变与以前不同,即使他蒋委员长不想抗日也不行了。抗,则蒋能继续统治;和,则南京政权崩溃。从这个角度,蒋抗日,既为华夏民族之生存,亦为国民政府之统治,也为他自己的地位。最关键的是,白认为:蒋介石虽有权谋,但还不至于在这个关口上张网捕鱼,这跟当年软禁胡汉民完全是两回事,刘湘、龙云,鼠目寸光,不足为谋!
李宗仁也琢磨了很久,对白说:你去吧,我留在广西,编训民团,为出桂抗战作准备。我们一个留下,一个出去,退一万步说,即使蒋真有谋诈,也不敢轻易动手。
就这样,8月4日,在刘斐陪同下,白崇禧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一架水陆两用飞机。派水陆两用飞机是蒋介石定的,白崇禧大为感动。南方8月,雨水很多,不少机场都因积水过深而无法降落,拿水陆两用飞机接白崇禧,实在是出于安全考虑。一路北飞,当日下午3点多,到了南京上空,但机场风雨交加,积水还真成了问题,最后只能在下关水上机场着陆。当飞机停稳,看到舷窗外前来迎接的张群、何应钦等人后,白崇禧突然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南京能来的军政大腕,在那一天来了一半。
蒋介石吃了颗定心丸,因为各地派阀都看着广西。白崇禧一到南京,就把杨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云南大理人)顶了下去,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协助参谋总长程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0期,湖南醴陵人)主持开战之初的作战规划。
果不其然,白崇禧到京后,地方的封疆大吏们也一个个地都来了。
在全国高级将领会议上,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云南的龙云、广东的张发奎和余汉谋等人都来了,南京这边何应钦、程潜、陈诚、顾祝同、冯玉祥等人悉数到场。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也在座中。
从来没有这样齐过!
冯玉祥照样喊打,他也只能喊打,别的也拿不出什么。
龙云就不同了,他说:云南可出兵20万人。
话音刚落,刘湘站起身,说:战端一开,四川可出兵30万,壮丁500万,粮食千万石!
也有人提出疑问:今年开战,于我多有不利。若有希望,当在保证华北主权的情况下力争和平,等2年后军备初成再战不迟。
在一边列席会议的戴笠站起身,他先对蒋介石说:委员长——
蒋介石一摆手:雨农(戴笠的字)可以讲。
戴笠说:猪肥了,等的是过年挨刀。所以,等,是等不来和平的!
打仗光靠决心是不行的,还得靠另外两点:物和人。
军需署署长俞飞鹏(北京军需学校,浙江奉化人)向蒋介石报告:现在,步枪和机枪子弹5亿发,各种炮弹102万发,汽油300万加仑,弹药可支持半年,除了兵工部门自己建造的,主要是从德国、捷克、比利时三国进口。开战之初,国民政府陆军兵力有182个师、56个独立旅,包括步兵、骑兵、炮兵,180万人左右,但没预备役和后备役部队,陆军的战炮不多,空军的飞机更少,海军战力基本为零。
武器装备重要,军队数量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有句话说得好,路线定好了,人的因素就成了第一。到战争爆发时,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培养和拢住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前面我们说了,有一批学者型和实业家型的官员,这只是一类。下面还有四类:
一是军队这边的,扳着手指头,我们数一数:何应钦、顾祝同、陈诚、程潜、刘峙、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徐永昌、张治中、薛岳、杨杰、周至柔、桂永清、熊式辉、汤恩伯、范汉杰、罗卓英、胡宗南、俞济时、肖毅肃、王耀武、张灵甫、周志道、邱维达、李天霞、胡琏、孙立人、关麟征、郑洞国、杜聿明、宋希濂、邱清泉、廖耀湘、黄维、黄杰、彭善、方靖、方天、罗广文、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从王耀武开始,基本上都是用在一线的,这就是冈村宁次口中所说的“黄埔系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