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凯特和罗马(第2/3页)

厄尔维几人的居住地位于大概今天瑞士的西部。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东岸向西岸的高卢地区迁徙的同时,另外一部分日耳曼人也在沿着多瑙河河谷向今天的瑞士北部迁徙;受到强大压力的厄尔维几人决定离开故乡,前往更加富饶的高卢西南部沿海区域(即今天法国的普罗旺斯等南部省份)去寻找自己的乐土。公元前58年的3月28日,厄尔维几人集中在罗马行省边境城镇日内瓦附近,这里有一座桥跨越罗纳河,他们准备从这里渡河,通过武力或者恳求的手段穿越罗马的行省进入高卢。假如凯撒在《战记》中没有夸大的话,厄尔维几人的总数高达30万以上,而且野蛮和好战。厄尔维几人在大约50年前曾经击败过罗马军队,俘获其鹰标,迫使战败的罗马军队穿越轭门。而且这次失败还与凯撒有一点私人的关系,当时罗马军队的副将卢奇乌斯·毕索是凯撒的岳父卢奇乌斯·毕索的祖父。

因此在公私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双方爆发了战争。

当凯撒得知厄尔维几人即将迁徙的消息时,就立即从罗马赶往日内瓦,同时下令在行省征兵,并拆除罗纳河上的桥梁。之后,凯撒施展了缓兵之计。他表示需要一点时间来考虑是否应允厄尔维几人的要求,让使者暂时退回去,等到4月13日再给予答复。

凯撒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集结起兵力,还在日内瓦湖与若拉山脉之间的18英里范围内的罗纳河靠罗马人那一边修建加固堤坝,并在堤坝上修建16英尺(大约为2.5米)高的壁垒和壕沟,分派士兵驻守其中,准备抵御厄尔维几人的渡河。

厄尔维几人在渡河失败后,选择了绕路而行,决定穿越罗纳河与若拉山脉之间的狭窄道路进入高卢。而凯撒则选择了追击。他于索恩河附近,趁厄尔维几人通过了四分之三的时候,向遗留在河东岸的提古林尼部落发起了袭击,最后以微不足道的代价赢得了胜利。

双方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布拉克特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时凯撒因为后勤补给不济,不得不放弃对厄尔维几人的追击。厄尔维几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开始掉头追击凯撒。

凯撒此时的形势非常险恶,的确布拉克特城距离这里只有17英里,但是在厄尔维几人的追击下,埃杜维人会不会紧闭城门,将罗马军队置于绝望之中呢?(埃杜维人当时是罗马人的盟友,有向罗马人提供粮食的义务,布拉克特城是埃杜维人的城市,但当时埃杜维人的态度却颇为暧昧。)凯撒不能将自己与军队的命运寄托在高卢盟友的忠诚之上,于是他迅速布置军队,准备与厄尔维几人决战。

凯撒先让骑兵去抵抗敌人的先头部队,以争取布阵的时间。他首先将手头的4个老兵军团按照传统的三列阵布置在半山腰,而后将两个新兵军团与辅助部队布置在山顶,全军的辎重与行囊全部集中保管,用壕沟和壁垒保护起来,在完成了这一切后,凯撒下令将所有人的马匹都送到视线以外,以确保无人企图骑马逃走。

◎ 向罗马军队发动冲锋的厄尔维几人。

此时厄尔维几人的主力已经赶到,他们排成密集方阵,开始仰攻罗马人。与其他高卢人相同,厄尔维几人社会的统治阶层分为武士与德鲁伊祭司,德鲁伊祭司负责宗教、司法乃至文化的传承;而武士则专司战争和劫掠,如果一个武士能够在战争中屡次获胜并且对手下足够慷慨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多武士投到他的麾下,成为他的扈从,身份并不会成为他上升的障碍。武士及其扈从是厄尔维几人军队的骨干,而长剑与颈环是武士的主要标志。通常情况下,厄尔维几人会按照部落列阵,贵族武士和他的扈从们在第一线,战前吹奏长号,德鲁伊祭司穿行于行伍间激励士气,战士们用长剑敲击自己的盾牌同时大声唱颂赞美神的歌曲,这种氛围即可以震慑敌人,也能够催眠己方的士兵,使其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虽然厄尔维几人的战术十分简单,以冲击为主,但很少有敌人能够抵御住他们的进攻。

战斗的开始阶段,密集队形的厄尔维几人迫使前列的罗马人向山坡上撤退,经验丰富的罗马老兵先向高卢人投掷标枪,然后进入肉搏战。前面章节曾经提到过,罗马的标枪经过巧妙的设计,其铁制的枪头与木柄并非直接连接,而是用一个特制的连接件榫接而成,当标枪击中敌人的盾牌后,枪头与木柄的连接处将会折弯,厄尔维几人很难将其从盾牌上取下来,更不要说投回去了。被标枪击中长盾将会非常笨拙,很难使用,不少高卢战士不得不丢下盾牌,几乎是赤身裸体地与罗马人厮杀。更糟糕的是,高卢人所使用的长剑实际上并不适宜这种剑盾兵密集方阵厮杀。当士兵们组成密集队形,人与人之间的空隙很狭小,根本没有长剑挥舞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