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第5/7页)

这些外籍的同盟部队与意大利同盟不同,他们既不采纳罗马军团的组织方式,也不采用罗马式的作战风格,他们中的许多甚至完全是以雇佣军的形式服役的。因此,这些部队的招募和维持要显得灵活很多,视战术需求而定。例如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在罗马和意大利同盟的骑兵完全无力对抗马其顿骑兵的情况下,罗马的盟友——努米比亚人和色萨利联盟,就分别提供了自己著名的轻骑兵、战象和重骑兵作为支持;在东方的作战中,罗马人则经常在行省内征召投石手、弓箭手作为辅助部队参战,这些独立的轻装部队,则会被临时性地以步兵大队为单位组织起来统一运用。

马略及屋大维时期的军团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军团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第一个巅峰。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北非历练出的高素质军官团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成熟的战术体系,都让共和国随之进入了极为迅速的军事扩张期。但这样的好景不长,共和国版图的扩张,使得原有的公民兵体系越来越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海外作战。而罗马军团长久以来倚重的自耕农兵员,本身也在不可逆的土地兼并过程中遭受着严重的打击。从人力来源的数量和水准上说,罗马军团都在巅峰之后逐渐开始衰退。

这样的衰退,终于在公元前2世纪晚期连续地在战场上体现出来。在辛布里战争与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团的表现完全无法令人满意。在战争中获取了地位的盖乌斯·马略(Gaius Marius),决心对罗马军团进行完全的改革,一系列原有和新建的举措,将被正式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马略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将罗马军团从服兵役的公民兵改为职业军人。获取固定报酬、由国家负担装备的新军团士兵,能够脱产获得更好的训练,同时在海外作战时维持更高的士气。同时,军团的兵源也有所扩张。此前,仅招募有产者的规定就已经在多次紧急情况中被打破,此次马略则正式取消了征兵范围对个人财产的限定,贫民将不受阻碍地进入到军团的行列中。此后同盟者战争的结束,使得意大利半岛各地区获得完整的公民权,所谓意大利同盟军团的说法也逐渐不复存在。

新的共和国军团,在沿用步兵大队—步兵中队—百人队体系的同时,做出了一些小的改变,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后备兵间的区分不复存在,各中队统一了装备和作战样式。不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年兵等称谓还是单纯作为荣誉地位的符号,被保留下来。每个新的军团理论上拥有10个步兵大队,除了保有鹰旗的第一大队,拥有800人的双倍兵力外(分属2个步兵中队,共5个双倍兵力百人队),其余9个步兵大队均各下属3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拥有2个百人队,大队的战斗人数定额为480人。非战斗人员同样被部署到各级单位内部,百人队下辖的最小单位十人队拥有8名士兵和2名非战斗人员,组成实战中的一个纵列(军团最常见的百人队纵深是8排)。整个军团理论上拥有4800名重步兵和1200名非战斗人员。

原来属于军团内的所有轻步兵和骑兵,则很有可能被剥离出来,统一独立使用。至少在凯撒时期,各军团理论上没有军团属的骑兵,这也与罗马人越来越广泛使用外籍骑兵不无关系。由外籍士兵组成的辅助部队(Auxiliary),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在军队中享有越来越高的地位。

马略的成功改革,成为共和国晚期扩张的基础。马略、苏拉、卢库卢斯、庞培、凯撒等一系列军事指挥官,利用这支新的职业化军队,在本都、亚美尼亚、叙利亚、高卢等地区进行了飞速的军事扩张。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内战,使罗马军队的规模扩充到共和国时期的最高点,在各军团缺额严重的同时,军团的数量一度激增到60多个。直至奥古斯都称帝,他才得以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大规模裁军,在马略时期的基础上,对罗马军团进行了组织改良。

军团编制内不辖轻步兵和骑兵的习惯得到了延续。在韦斯巴芗时期,我们明确地看到用以对抗犹太人,或是对抗阿兰人的军团中,仍旧没有自己的轻装步兵或者骑兵。奥古斯都时代的独立骑兵部队,以骑兵队(翼)为基本的单位,翼的下辖编制则有480人或者720人两种,分别拥有16或24个骑兵中队。轻步兵则根据其招募地,独立编组成下辖百人队的轻步兵大队,每个大队拥有6~10个轻步兵百人队,每个大队的实际兵力定额可能达到了500~1000人,指挥官被称为大队指挥官(Praefectus Cohortis),一般由罗马方面指派的军事护民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