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逃亡(第5/6页)

不过,宫中上下一致认为,弗朗索瓦不过是想要回本属于自己的荣耀和财富,他是国王的弟弟,在王位继承权上仅次于国王本人。既然亨利16岁时就被任命为中将,为何弗朗索瓦20岁时也没能当上中将呢?还有,查理在世时,亨利曾是安茹公爵,那是法国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的封地,为何同为亲王的弗朗索瓦却只能当上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本身不是胡格诺派,但如果他能用上新教徒提供的资金和军力以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他也愿意支持信仰自由。新教徒的军力不可小觑。孔代亲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德意志募兵。据说,到了春天,他已经召集了30,000人的军队——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用以进攻法国。

即使是国王亨利也没有财力维持这样一支大军,因此他明白,自己必须向受到轻视的弟弟作出让步,否则将会失去王位。虽然凯瑟琳年事已高,体态臃肿——当时她已经56岁,体型富态,胡格诺派甚至将军中最大号的火炮命名为“太后”——但她还是愿意担任调停人,她来往奔波于阿朗松公爵的大本营和王宫之间。为了保护国王,太后几乎答应了弗朗索瓦的一切条件。凯瑟琳知道弗朗索瓦和玛格丽特之间的关系,决定让玛戈也参加交涉,以确保事情顺利。但结果不如人意。命运(更准确地说,是复仇)从中作梗:1575年11月1日万圣节,瓜斯特被杀死在巴黎的住所。

天明之后,这桩罪行公之于众。巴黎编年史家皮埃尔·德·勒斯图瓦在日记中记录了此事,根据他的说法,瓜斯特当时正躺在床上读书,突然一群人闯了进来,领头的是一个蒙面人。受害者大吃一惊,准备拿起放在床边的武器自卫,但不幸错拿了枕头。这件武器显然对刀剑不起作用。瓜斯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头脑清醒,他在临终之前认出凶手是维托男爵(Baron of Vitteaux),此人对瓜斯特早已心怀不满。[29]

但是,痛恨瓜斯特的人为数众多,很难相信凶手只有维托一人。这位编年史家认为,这次事件的幕后主谋是弗朗索瓦,他是为了报复瓜斯特在宫中对阿朗松公爵的公开羞辱。同时,人们也知道玛格丽特对瓜斯特也非常痛恨,谣传她和内韦尔公爵夫人都是帮凶,借维托的手除掉了瓜斯特。不过,也有传言说这次事件并无政治背景,而是一场情杀——维托受雇于瓜斯特一位情妇的丈夫,他虽然向国王效忠,但可不愿意将自己的妻子和国王的奴才分享。

在这些引人入胜的传言中,最不可能的就是玛格丽特涉及此事。9月,纳瓦拉王后身染重病,在11月瓜斯特被暗杀的时候,她依然非常虚弱,不能离开房间半步。另外,她知道自己当时无人保护,并受到严密监视;此时可不是反对她兄长的好时机,后者已经开始威胁她的生命。并且,玛格丽特也没有掩饰自己听到这则新闻的心情。布朗托姆写道:“瓜斯特死后,玛戈听到了报告,她……说:‘真遗憾我没有痊愈,不然就能一起庆祝他的死亡了。’”[30]

虽然玛戈对瓜斯特的死感到高兴,但好景不长。第二年,玛格丽特的丈夫和她弟弟一样逃出宫廷,逃向西南,前往自己的领地纳瓦拉,这使玛格丽特面临国王的严惩。弗朗索瓦走后几个月内,纳瓦拉的亨利躲着自己的妻子,让她的妻子背负弗朗索瓦逃跑的罪责,向国王大表忠心。纳瓦拉国王也继续和吉斯公爵保持良好关系,甚至派出自己的人参加吉斯公爵的队伍,前去和胡格诺派作战。他若无其事,自降身份地取悦国王,亨利三世相信,这位妹夫是和自己站在一边的——国王甚至允许他自由地打猎。这实在是一个大错:1576年2月3日,纳瓦拉的亨利再次出去打猎,而这次他再也没回来。他刚一回到纳瓦拉,就立刻改信了新教。他的一名随从表示,当亨利安全离开巴黎时,他笑言:“在巴黎只有两件事他放不下——弥撒和妻子。”

虽然妻子救了他好几次,但纳瓦拉的亨利对玛格丽特漠不关心,他明知道妻子会受到严厉惩罚,但还是没有把计划告诉给妻子。玛格丽特伤心地写道:“他早忘了曾对我弟弟发誓会跟我说话,他离开时,甚至没有与我告别。”

这一次,亨利三世的怒火要全部倾泻在他妹妹身上了。玛格丽特说:“国王认为我在纳瓦拉国王逃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非常生气。要不是太后从中调解,我觉得自己生命都会遭到威胁。国王听了太后的话,变得平静多了,但派来一支卫队监视着我,以防我像我丈夫那样叛逃,并且也不许我和任何人联系,以防我泄露宫中机密给我的丈夫。太后同意这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