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贺兰悲歌 第十九节(第4/6页)

这也是种古派他来夏州军中的原因。只是因为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种古才没有将种师道派到河东军中。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不可能被派往振武军第三军,所以种师道只好成了神锐军第三军的一位营行军参军。

神锐军第三军的军都指挥使慕容谦种师道一共只见过三次。

但慕容谦是一个无论你见过多少次,都不太可能留下多深印象的人。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人群中,你很容易便将他忽略掉。他看起来沉默少言,缺少威严。这样的人能成为神锐军第三军都指挥使,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算是西军中的一个奇迹。然而种师道却知道慕容谦的一些事迹:他从军已二十余年,先后在王韶、蔡挺、高遵裕麾下任职,经历大小数十仗,不仅从未输过一次,甚至他本人从来没有受过半点伤。他精通几乎整个宋夏边境大小蕃部的习俗与各种土语,西夏文字的熟练程度据说放到西夏足以当个学士什么的。此外,据传说,慕容谦至少与十个以上的蕃部首领是结拜兄弟……所以,慕容谦在种师道心中,也是一个学习的对象。

只要他肯细心的观察,肯谦虚的学习,迟早有一天,他会超越所有这些名将,成为大宋天空中最耀眼的一颗将星。

这是种师道掩藏在心中的野心。

慕容谦照例是开门见山。

“我刚刚在城墙上见到你们回城,这么说,陆轹战死了?”他甚至没有过多的看种师道,慕容谦知道他军中每一个指挥使的名字与长相。

“陆大人中了西贼的冷箭……”种师道脑海中回现出陆轹战死时的情形,当时他便在陆轹身后,亲眼见着陆轹将一个西夏人砍翻落马后,张嘴大吼,然后便被一枝弩箭射进嘴中,立时毙命。种师道可以肯定那只西夏中并没有这样的神箭手,所以那其实只是意外。但在战场上,这便足以致命。

“你们遇到多少人?”

种师道注意到,慕容谦并没用“西贼”、“贼”之类的贬称来代指西夏人,但他暂时没有时间来细细品味这背后的意味,“约有千余西贼,当时这些西贼正在无定河边饮马,陆大人便决定偷袭,不料……”

“不料却是个圈套?”

种师道略有点吃惊,望着慕容谦,道:“正是。末将亦曾仔细观察地形,发现那里地势平坦,不易设伏,却不料西贼将弩手藏于马后……”

“原来如此……”慕容谦苦笑道,“四天之内,已确信有两个指挥全军尽墨,还有一个指挥不知所踪,现在总算知道大概的原因了。我们一个指挥一个指挥的出击,他们便用三倍以上的兵力设圈套还击……”这些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保密了。

西夏人开始真正还招了么?种师道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宋军原本的策略,是以马军为先导,每次向几个方向出动数个指挥的兵力,遇到小股的西夏军或部族,便歼灭之,若遇到到大股的敌人,则立时退还,引大军来攻。因此这些马军指挥活动范围极广,往返夏州城往往达到五六日之久。在这一个多月来,西夏人在这种战术下吃尽了苦头。宋军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普通西夏部族的箭头,根本射不穿宋军的铠甲,缺少战术素养的部队也不是他们的对手,除非遇到大股的敌人,或者是梁永能的精锐部队,其余的西夏人只能望风而逃,整个平夏地区,几乎成为这些大宋骑兵的马场。但显然,现在梁永能想出了应付的办法来了。

“你们中了计,尚能以少胜多,想必有些缘故?”慕容谦说话缺少气势与感情,语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所问的问题,总是简明扼要,切中要害。

“末将侥幸,交战未多久,便射杀了贼首。西贼群龙无首,虽悍勇却不足为惧。”话非如此,但实际上,一直到彻底击溃这些敌人之前,这些没有章法却有拼命的勇气与人数上的优势的西夏人,有好几次几乎站在了胜利的边缘。

慕容谦也并没有追问战斗的细节,他沉默了好一阵子,似乎在做什么决定。种师道默默站立在帐中,上司没有开口,下属在礼貌上是不应当多嘴的。

“你见着了街上那些仪卫队吧?”慕容谦难得的说出了一句讥讽的话。

对趾高气扬的拱圣军的不满似乎是共同的情绪,种师道嘴角也不禁露出嘲讽的笑容。“末将回城时已领教了。”

“职方馆传来最新情报,契丹人有一只军队向阴山方向开拔,听说可能是耶律信部。”慕容谦说到此处,忽然停住,把目光移到种师道的脸上,但种师道的反应显然让他有点失望,“你不觉得吃惊么?”

“倘若辽人也派兵进入西夏,那么末将只能说,西夏已不可能不亡国了。”种师道平静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