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文字大杂烩

日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只要认识相应假名的读音,就可以正确读出来。我们举个例子,看看下面这句话(稍后再翻译):

知日は中国国内唯一の日本を全面的に紹介するマスコミ業者であり、NO.1ベストセラーの知日月刊誌は大ヒットです。

日语中,有简体汉字、繁体汉字、还有很多个奇怪的字符。有的弯弯曲曲像蚯蚓,比如“の”和“です”;有的分明就是中文的偏旁部首,比如“コ”、“ッ”和“ト”,是不是很独特?再加上数字和字母,简直就是一锅粥,而且是内容丰富的八宝粥。要理解日语,我们先来说说这锅粥里到底都有什么吧。

上面那句话中,那些蚯蚓文字叫“平假名”,偏旁部首叫“片假名”,它们都是假名。之所以叫假名,是因为实际上是有真名存在的,那所谓的真名又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说起了。

很久之前,日本列岛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但是没办法记录话语和事件,很多故事和传说也都是口口相传。后来,大约在中国的秦汉时期,汉字经由朝鲜传入了日本,日本列岛上的贵族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可以记录事情的工具,但还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从中国传入的“神器”和日本本来的语言并不统一,无论是读音还是写法。怎么办呢?古代的日本人没有办法,只能先好好学习中文。掌握了中文的意思和语法,也学会了写法,在需要记录的时候使用中文,平时生活中还用日语交流,这就是人们想出来的折中办法。汉字刚刚进入日本时,汉字和日语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是各管一摊儿。

但说和写不统一毕竟很不方便,于是一些日本人开始想办法用汉字来表示日语了。就像有人刚刚开始学英语时,会用“古德毛宁”给英语“Good morning”注音一样,日本人也开始用汉字给日语注音,这就是最早的假名,叫“万叶假名”。《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因为日本人用汉字写成了这本诗歌集,这些文字也就被叫作“万叶假名”。

后来,就和中国人字写得多了就越来越潦草、笔画越来越少、简单的字就一笔带过一样,日本人也是越写越偷懒,终于把原来方方正正的汉字写成了狂草和偏旁部首,之后假名就诞生了。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具体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偷懒的。比如假名“の”,就是日文中的“的”,表示从属关系,与之对应的汉字是“乃”。看看,是不是和“の”有点儿像?“の”是平假名,跟它对应的片假名是“ノ”,这不就是“乃”的部首吗?日本人就是这样偷工减料地“山寨”出了自己的文字。

那这些文字又为什么叫“假名”呢?把这两个字拆开来就明白了。“假”就是“借”的意思;而“名”就是一个符号,所以“假名”就是“借来的符号”。与之相对,原来从中国传入的“真神器”汉字,其实就是“真名”。但是,“山寨”产品毕竟是“山寨”,还是和“神器”有相当的差距。假名和汉字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假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有相对固定用法的符号,但是每个汉字都有自身的意义。

说完了假名的诞生,再来说说前面提到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汉字有其演变及流派,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到楷书。古代的日本人写字也各有风格,曾经出现了很多派系,让人很难辨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些年后,终于出现了写法统一的趋势,并且最终形成了两个流派,就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平假名平滑柔顺,看起来温柔婉约,充满了女性气质;而片假名棱角分明,比较刚强,展现了男性的刚毅之美。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发明者分别是宫女和和尚。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和贵族要处理很多事务,所以有很多宫女在旁边帮忙干活儿。比如,天皇听了汇报之后做出决定,一般就让宫女记下来,很多皇家的历史和文件也是由宫女抄录的。所以,古代日本皇宫里有专门的女官,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日系草书风格,这就是平假名。皇宫里高雅的女官,写出的字自然温柔可爱。而和尚们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他们要学习佛法就少不了抄写佛经,后来拿汉字的偏旁部首代替一个字,渐渐地在佛学圈里通用起来,他们写出的字当然阳刚。女官是皇宫里的人,佛教盛行时和尚也很受人尊敬,这两类人都属于上流社会,他们的书法受到人们的追捧,时间长了就普及并且固定了下来,平假名和片假名于是就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