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首相们的“传家宝刀”解散众议院

“解散众议院”是日本国宪法赋予首相的权力。也就是说,日本首相可以随时发布解散众议院的命令,众议院一经解散,40天内便会由大选选举出下一届议员成员。

具体流程是,首相首先召开内阁会议,向各位国务大臣宣布“这次我准备解散众议院了,请各位予以支持”,然后收集所有内阁成员的署名,完成申请用的阁议书。表面上看是挺民主的表决方式,但事实上解不解散依然是首相一人说了算。日本国宪法第68条第2项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可以任意罢免国务大臣”。也就是说,要是有人不打算签字,首相完全可以当场罢免他。某国务大臣被罢免之后,首相可以任命任意其他大臣甚至是自己来兼任这个人的职位,然后继续完成署名。再极端点儿,就算所有国务大臣都被罢免了,首相自己兼任所有职位也照样能完成阁议书的起草。不过这么针锋相对的事情在日本历史上只发生过一回。2005年,小泉纯一郎在内阁宣布解散众议院之后,当时的农林水产大臣岛村宜伸表示拒绝署名之后当场被罢免。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众议院的解散权实际上全权掌握在首相手中。

接下来,内阁成员署名完成的阁议书会被送到天皇手里,天皇无权议政,面对呈上的阁议书只能予以批准。天皇在宣布解散的诏书上签名再盖上“天皇御玺”,最后送回首相处签个副署名,正式的解散诏书就算是完成了。诏书由紫色绸巾包裹,并传达给众议院的在任议长,所以政治学者福冈政行在《变幻莫测!政治之局》一书中曾经直接用“紫色绸巾”来指代“解散众议院”一事。

诏书传达的时候如果众议院没在开会,各党派的代表议员会被叫到众议院议长的接待室,由议长在接待室宣读解散通知诏书。不过历史上绝大部分解散诏书的传达,都发生在众议院的会议过程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会由内阁官房长官从议长席后面的接待室入场,把诏书交给旁边的众议院事务总长确认,然后再附上宣读稿一起交给众议院议长。众议院解散一事拥有最高的优先级,所以议长必须当堂中止会议进行宣读。“现在由内阁总理大臣处送来诏书,即刻起开始宣读。”此言一出,全体在场人士起立。一直念到“根据日本国宪法第7条,众议院解散”结束,包括正副议长在内的全体众议院议员都会一齐高呼三声“万岁”,然后即刻就失业了。也就是说,三声“万岁”一出口,全体人员只能二话不说默默离场。不过在日本国宪法施行后第一次众议院解散的时候,当时的众议院议长松冈驹吉不小心说了一句“散会”。而实际上解散之后,议员们在退场时,警卫们不会例行敬礼,因为这群人此时相当于无业游民了。

众议院解散的迅捷性和优先级在历史上帮助很多日本首相度过了政治危机。哪怕在会议中有人提出了内阁不信任动议,想要打首相的主意,一旦解散诏书“驾到”都只能变成一纸废案。日本政界就有“众议院解散跟银行利息一样,不对也是对”的说法,也就是说,拿众议院解散权来牵制政局、玩政治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历史上这把“宝刀”出鞘的机会并不算少,从新宪法颁布以来一共有22次。再直观一点儿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宪法实施以后的历届众议院中,只有20世纪70年代三木武夫当政期间的那届众议院是由于议员任期满了才进行了下一届众议院大选,剩下的全是因为各种原因在任期内就被解散的。

每一次首相主导的众议院解散在当时都被冠以贴切的别称。从“浑蛋解散”到“黑雾解散”,从“邮政解散”到最近的“马上解散”,这些乍看之下十分奇怪的名称有些是媒体和民众取的,还有一些是当时的首相自己定下的。

比如“浑蛋解散”指的就是1953年3月14日在吉田茂主导下的新宪法后的第三次众议院解散。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召开中)

(首相吉田茂、右派社会党西村荣一上)

西村:总理大臣,您前段时间说过目前的国际形势相当乐观。不知道这话的依据是什么?

吉田:这不是我信口开河。丘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总统之前都跟我说了,现在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低。英美的老大都跟我这么讲了,我也就信了。

西村:我问的是咱们日本首相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又不是什么英吉利首相说过的话。我们日本国民想要听的不是别国首相的乐观意见,而是我们自己首相的看法。看来现在要让您作为首相说点儿对国际形势的见解还有点儿困难呢。

吉田:(情绪略激动,大声)刚才我的回答就是以日本首相身份做出的正式回答,这我可以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