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不知有多少青少年或父母,会先翻读到这篇后记,此文我是想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写的。回首往事,我最想告诉你的是我自己感觉到的一个收获:写这部作品,其实是我青年时期建设自己的一个异乎寻常的开端,我的思辨力、理性思维,正是在那时得到训练。可以说,每一行向外写出的文字,都是在向内建设自己。这是你在阅读中也可以体验到的,阅读它,你的思辨力就在经历挑战。每一页从外部读到的惊险与神奇,都是在向内开发和建设你自己。

我想先说,这本书何以写成这种风格。它同我多年以前读到的一本书有关:那是一本没封面没封底的书……想着它,记忆中的阳光更强烈起来:那是我插队岁月的一个中午,一个外村知青带着它来到我们知青点。那本书搁在一张床上,我拿起随手翻翻竟就被吸引住了。严格地说,我被震撼,被书中那个名叫福尔摩斯的侦探的智慧所震撼。

我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智慧叫推理。就在吃午饭和聊天的几小时里,我读了书里两个半探案故事,那“半个”没读完是因为那知青要走了,书里还有许多个我来不及读的故事都随之走了。我有点惆怅,好像有一种能够打开我眼界,甚至能改变我生活的东西被带走了。

但是,某种改变已悄悄发生……就那两个半故事,让我在阅读中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时我全然忘记了自身所在,意识却清晰地随着故事的进展穿行在伦敦的街巷和宅邸。从此知道,有一种作品的力量,可以在几小时的阅读中打开你心智的窍门。

这种力量仿佛在我身上蛰伏了许几年,它的忽然苏醒,是在我插队归来后,遇到一位同乡……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七百多年。是的,你没看错,是“七百多年”。生命中有一种奇境,你忽然感到心灵与之相撞,发出一种光亮,便不能失之交臂。

他的名字叫宋慈。我从家乡文化馆的有关文档中读到了他的消息,才知我们都对他知之甚少。法医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中国人宋慈是这门学问的创立者,此成就不可谓不大,却为何被国人遗忘?几百年间,外国人看到了他的学说也不知世上有个宋慈。为什么?这一切,都宛若一个漂泊千古的谜。

一九七八年,我二十五岁,被这个谜吸引,听见有个声音在叩我的心扉:你能把宋慈写出来让天下人皆知吗?可是我头脑空空,拿什么来做这件事?阅读,先阅读吧!我想先去找一本《洗冤集录》来读。

可是,接着知道,宋代出版的《洗冤集录》早已丧失殆尽,元刻本也寥寥无几。我终于读到的《洗冤集录》手抄本,是建阳县文化馆的人员早年去上海的大图书馆里手抄来的。起初以为从中能读到疑奇案件,读进去才知并非如此。因《洗冤集录》是法医学专著,犹如医学专著的只讲医学不载医案。史籍中对宋慈的记载也很少。怎么办?能不能用小说的方式……就在那时,我想起了福尔摩斯。

然而,福尔摩斯是虚构的人物,宋慈却实有其人。我怎样来做这件事?可以有很多种理由把这件事放下。到底是什么赐予我胆量,竟没有放下。

一九七九年,我写出了第一个宋慈断案的故事《焦尸案》。绘著水浒人物谱的著名国画家戴敦邦为《焦尸案》插图,画的是宋慈深夜在破案现场的形象。《焦尸案》及这幅插图,发表在一九七九年上海《青年一代》第四期。随后,我写出《法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发表在一九八○年六月出版的《武夷山》杂志和同年的《科学文艺》第四期。这期间亦撰写了介绍宋慈的数十篇文章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接着写出关于宋慈的短篇小说《执法者》,发表于一九八二年的《福建文学》;第一个中篇小说《洗冤人》,发表于一九八四年的《长城》。我还撰写了第一本介绍宋慈的连环画《宋慈》,绘画作者是邹越非、邹越清,一九八四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六年,正值宋慈诞辰八百周年,我著出反映宋慈一生的长篇小说《神验》。有评论说:包公的故事千古脍炙人口,因秉公执法;福尔摩斯久负盛名,因推理机智;王宏甲描写的宋慈,兼有包拯的公正、福尔摩斯的机智,还有令人惊叹的法官勘查检验知识;并称宋慈形象的出现,使破案小说中的“包公、福尔摩斯、宋慈犹鼎三足”。一九八七年五月十四日,《中国法制报》开始连载《神验》。出版社随后将《神验》易名《宋公案》,出版一种插图本。福建电视台将《神验》改编拍摄了第一部描写宋慈的电视连续剧《阴阳鉴》,在中央电视台和多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以上构成了继宋大仁于五十年代研究介绍宋慈之后,以多种形式更为广泛介绍宋慈的历程,宋慈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