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第2/3页)

[55]

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不再运用强制手段,而是通过冷落宗教的软措施,使宗教在苏联走向灭亡。自1917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旧礼仪派像苏联其他许多宗教派别一样,饱尝了受排挤的苦痛。旧礼仪派作为工商阶层、哥萨克阶层和殷实农民阶层全部被消灭,旧礼仪派的基础教育设施被毁掉,教会期刊停办,圣像作坊和慈善机构也被关闭,教堂圣物被没收及改作他用。[56]

1986年,在别洛克利尼查教阶派(Белокриницкая иерарзия)的20个主教区中,仅有5个还勉强维持宗教活动,管理这些主教区的是一名都主教和两名主教。在全国126个别洛克利尼查教阶派教区中,仅有神甫54人,况且绝大多数已年高体弱。[57]单凭这些神职人员显然无法满足全国一百多万旧礼仪派教徒的宗教需求,各教区的教徒代表长老(старцы)和执事主动与神甫配合,共同承担着宗教礼仪事务。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民主化改革程序的启动,苏联思想界异常活跃,东正教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复兴。1988年,苏联宗教界隆重举行罗斯受洗一千年庆典活动。旧礼仪派教徒也积极为弘扬俄国传统文化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列宁格勒的普希金故居,旧礼仪派文化人士举办俄国文学名著《大司祭阿瓦库姆行传》研讨会;在莫斯科罗果日墓地(Рогожское кладбище)的圣母大教堂,人们举办了旧礼仪派宗教音乐演奏会;1989年,在波罗夫斯克,旧礼仪派人士举办了旧礼仪派文化和历史回顾展。同年,苏联时期从旧礼仪派罗果日墓地圣母升天钟楼上被强行摘除的大钟历经50年的沧桑又物归原主。1988年,在罗斯受洗一千年庆典之际,别洛克利尼查教阶派都主教区(Белокриницкая Митрополия)从罗马尼亚的布拉伊尔城(Браила)迁往莫斯科。至此,苏联境内的别洛克利尼查教阶派恢复了统一,它的正式称谓为俄国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старообрядческая церковь)。[58]

俄国古代东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древле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是俄国旧礼仪派的另一个较大分支。它成立于1923年,即由主张革新旧礼仪派的萨拉托夫主教尼科尔·波兹德涅夫领导,由不承认别洛克利尼查教阶派教规的部分教堂派教徒组成。伟大的卫国战争后,该教会的神学和行政中心转移到新泽布科夫城。1990年,位于莫斯科扎采里(距巴维列茨火车站不远)的旧礼仪派圣尼古拉教堂归还给俄国古代东正教会。随后,该教会的行政和神学中心也迁移到此。到苏联解体前夕,该教会包括9个主教区,共管辖分布在俄国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60多个教区及位于罗马尼亚的5个教区,教区数量共约70个,是仅次于俄国东正教旧礼仪教会的第二大民间东正教派。[59]

在俄国的旧礼仪派中,唯一承认俄国东正教会并服从莫斯科及全俄牧首领导的宗教分支是教堂派中的皈一教会(единоверчество)。1971年,莫斯科牧首区召开东正教地方会议,取消300多年前尼康将旧礼仪派教徒全部革除东正教教籍的规定,宣布承认旧礼仪派教徒为东正教徒,允许旧礼仪派在东正教会的教堂里进行祈祷并保持尼康改革前的宗教习俗。然而,旧礼仪派各分支对这一规定反应不一。绝大多数旧礼仪派教徒对此不予理睬,他们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东正教信仰,教会管辖下的东正教已经背离了东正教的原始教义。只有较少部分旧礼仪派教徒对东正教会的规定持赞成态度,进而接受了俄国东正教会的管辖。不过,他们仍保持着旧礼仪派的组织形式与宗教习俗,这个旧礼仪派分支就是现在的俄国皈一教会。[60]

古代东正教北方沿海教会(поморщина)是旧礼仪派中规模较大的反教堂派(беспоповщина)组织,它包括许多独立的中央管理机构。古代东正教北方沿海教会俄国委员会包括分散在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和摩尔多瓦的100多个教区。此外,立陶宛有一个该派管理机构叫做立陶宛旧礼仪派最高委员会,它负责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两国的北方沿海派事务。拉脱维亚也有一个同样的管理机构叫做古代东正教北方沿海教会拉脱维亚中央委员会。老北方沿海派费多谢耶夫分支(Федосеевский толк)是反教堂派的另一个主要分支,它的中心是莫斯科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区(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приход)。该宗教分支没有联系各教区的统一组织。1990年,随着苏联新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的颁布,旧礼仪派的各个分支均获得了合法活动的机会。到苏联解体前夕,全国共有旧礼仪派教徒300万人,其中有200多万人生活在俄罗斯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