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演讲与答问

一、讲座实录

我们以为清末才出现的近代事物,其实宋代已经有了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我们以为到了清末才出现的近代事物,其实宋代就已经有了。

题目有点长。其实也就是今天讲的主题。

我先提问一下,说到清末才出现的近代事物,你们认为会有哪些呢?

……

很好。不过我们今天所说的近代事物,不是火车、铁路等技术性的东西,因为技术肯定是时代越后越发达,宋代的科技肯定比不过晚清。晚清肯定比不过今日。是吧。

我要说的近代事物是指近代化的社会建制、制度,比如消防队、城市公园、以商业税为主体的财税结构、海关、门户开放制度、图书馆、新闻报纸等。

下面我重点谈谈清末出现的消防队、城市公园与厘金制度,看看这些宋代到底有没有。消防队代表了近代国家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市公园代表了近代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间;厘金则代表国家实现近代化的工商业基础。至于其他的问题,也会简略谈到。

租界消防队VS大宋潜火队

先说消防队。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消防队出现在晚清的外国租界内。只是到底哪一个租界的消防队可算第一个,好像还有点争议。

有人说,1852年,在上海租界成立的沈家湾义务消防队,是中国第一个消防队。也有人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由意大利军队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官办救火队,才是中国的第一支消防队。还有人说,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

总之,许多人认为的中国首支消防队,不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言外之意,中国人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在租界,或者在殖民地,由洋人发起,才能够成立消防队。

但事实是这样吗?

实际上,宋代已经成立了世界最早的、专职的、公共的消防队。叫作潜火队。

我来介绍一下宋代的消防队基本情况,并跟近代上海的沈家湾义务消防队比较一下,看看相隔七八百年,哪一个消防队更加先进。

据《东京梦华录》“防火”条记载,汴梁城内的街巷,每隔三百步设一所“军巡铺屋”,每所铺屋置“铺兵”五人,负责“夜间巡警”。又在城中高处修建“望火楼”,“楼上有人瞭望”,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还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等消防设备。一发现哪处起火,马上驰报,潜火兵即刻出动,“汲水扑灭,不劳百姓”。

再据《梦梁录》,南宋临安的街道,每隔二百余步,“置一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在诸坊界建望火楼,高四十尺,日夜驻兵瞭望,发现烟火即拉响警报。军巡铺与望火楼的主要功能是消防报警。宋朝还将杭州城内外划成二十三个消防区,各区设置一个“火隅”,各隅视区域之大小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负责本区域内的灭火。“火隅”有点像今天的消防中队。

来跟清末上海的沈家湾义务消防队比较一下。首先,看名字就可以知道,清末上海的沈家湾义务消防队并不是专业的,而是由不支薪水的志愿者组成的。换言之,是乌合之众,专业性肯定不足。宋代的潜火队则是由专职的潜火兵构成,平日接受严格训练。

救火最重要的是警报。清末上海沈家湾义务消防队的报警方式是这样的:凡遇火灾,先鸣警钟,并用钟鸣的长短来区分发生火警的地段。比如鸣钟一次,每历十秒钟,再鸣一下。代表第一个消防区发生了火警。第一区即苏州河北沿西华德路、闵行路暨吴淞路之东。如果每历十秒钟,鸣钟二下,则代表第二消防区发生了火警。如果每历十秒钟,鸣钟三下,又代表上海第三消防区发生火警,即苏州河至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之间。在还没有广泛应用电话的清末,这看起来很先进吧。

但且慢。

来看宋人是怎么做的。在南宋杭州,设有望火楼,望火楼上的瞭望兵一旦发现火警,立即敲锣拉响警报,白天以旗为号,晚上以灯为号,指明失火方位。宋政府将杭州城内外划成几个防火警报区,并进行编码,如朝天门内的区域代码是三,朝天门外的区域代码是二,城外的区域代码是一,消防警报拉响后,消防官兵根据望火楼挂出的旗帜(或灯笼)数目与方向,便可立即判断出失火的大体方位。

跟沈家湾义务消防队的做法差不多吧。我有点儿怀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队是不是从宋代消防制度获得了灵感呢。

外滩公园VS宋朝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