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海神

我的家乡在海边,那里几乎每个乡里都有一座“天后宫”,供奉妈祖。小时我不知这神祇跟那神祇到底有什么差异,也就不觉得妈祖跟其他神灵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及长,了解到妈祖的一些掌故,知道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出生于北宋初年福建莆田,姓林名默。据宋人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另一本宋代笔记《莆阳比事》也称:“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可知妈祖生前是一名“能预知人祸福”的女巫。身故之后被莆田民间供奉为神女,又于宣和年间被宋徽宗敕封为“顺济夫人”。此后,历代帝王对妈祖多有册封,封号从“夫人”到“妃”再到“天妃”,最后晋升为“天后”。

不过我少年时受鲁迅杂文影响,总以为民间祭拜妈祖是“愚昧”“封建迷信”的表现,而帝王敕封妈祖则是“愚民”的伎俩。快到中年时,因为潜心研究宋代历史,心性沉了下来,见识与阅历渐长,才知道妈祖信仰的出现,实在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见证。

在妈祖信仰出现之前,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海神信仰的。虽然中国上古神话中也有海神,如《山海经》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但这些海神是否受到崇拜,华夏先民是否已形成一个海神信仰体系,很难判定。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在民间神灵谱系中也产生了四大海龙王的神祇,但海龙王与其说是海神信仰之神,倒不如说是农业社会的陆上之神,你看海龙王被赋予“行云布雨”的神通,恰恰反映了农业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应该说,中国社会到了宋代,才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海神信仰,这一信仰的核心是祈求神灵庇护航海。除了莆田海神“湄洲神女”(妈祖)之外,宋代泉州还出现过“通远王”海神,只不过随着妈祖获得越来越多的信众崇拜,“通远王”信仰逐渐湮没不闻。

为什么中国的海神信仰在时间线上产生于宋代,在地理空间上又出现在莆田?这当然不是“上帝掷骰子”的随机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起点,尽管我们可以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追溯到更早,汉代或者唐代,但不可否认,只有到了宋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才真正繁荣起来。

宋朝政府比任何王朝都重视商业与海上贸易,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负责抽解(抽税)、博买部分进口商品、维护港口、发放“公凭”(贸易许可证)、禁止走私等事务,职能相当于今日的海关。中国的海商只要到这些机构登记,领取“公凭”,便可以贩运商货出海。

凭着遥遥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宋朝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再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进入红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朝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政府还在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设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又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学,供蕃商子弟入学读书。数百年后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向清朝的乾隆皇帝提出的通商请求,完全没有超过宋代已经施行的开放政策。

因为开放与重商,宋代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同时,又由于大海茫茫,风云莫测,海盗出没,航海的商人不能不祈求于神灵庇佑。虔诚的海神信仰因此应运而生。按记录妈祖神迹的最早文献——宋代《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的记载,宋人修建“顺济庙”(妈祖庙),便是为了感恩妈祖救难护航、祈求妈祖庇佑平安:“(妈祖)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

成书于明代的《天妃显圣录》也收录了多则妈祖护航的传说,其中一则说:北宋年间,“季春有商三宝者,满装异货,要通外国,舟泊洲前。”起航前祈祝:“神(指妈祖)有灵,此香为证:愿显示征应,俾水道安康,大获赀利,归即大立规模,以答神功。”后海商“泛舟海上,或遇风涛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护庇。越三载,回航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