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渡劫波媚娘定君心(第9/11页)
一旁的高履行闻听此言不禁蹙眉——崔义玄非关陇一派的人物,而且今上即位之初没提拔他入京,似乎还有怨言,提拔这个人好吗?不过崔义玄确实是资历深厚的三朝老臣,早年便有功劳,最近又名声大噪,平心而论也该给人家升升官了。好在此人已是七旬老朽,又从未在京为官,没什么人脉,即便与关陇之人离心离德,也不至于闹出什么事;既然声明按资历晋升,少不得拿几个异己之人当幌子……想至此,高履行释然,把异议咽了回去。
众人也觉处置公正无话可说,转而暗笑袁公瑜——你这么着急要问清楚,还不是自己想更进一步?惜乎你们陈郡袁氏早已没落,不入无忌法眼,你又年方四旬资历不够,还差得远呢!
袁公瑜倒无丝毫失望之态,反而挑起大指赞道:“太尉果然公正,若令崔公主持御史台,卑职心服口服!”
无忌微微一笑,接着说:“卫尉卿之任诸位宰相早已商定,将由许敬宗担当。”
众人险些笑出声来——那个贪生怕死、有才无德,连女儿都卖了的老货又要回来啦!三起三落,还真是个不倒翁。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地地道道的老资格呢?或许长孙无忌就是看中他没人缘,不至于碍事,才把他弄回来吧?如今德才兼备的旧人非老即死,朱砂不足红土为贵,也少不得拿许敬宗充充数。
听了这些任命,侯善业等辈虽不敢反驳,心里却已凉了大半截。看来元舅这次真要一碗水端平,完全论资排辈,一点儿钻营的余地都没有啊!
众人交头接耳之际,忽见无忌之子长孙涣走上堂来,到父亲身边耳语几句。无忌微一蹙眉,随即向众人道:“总之晋升以公正为本,不但列卿高官,有司下属亦如此,诚心任事报效朝廷才是正途。若有擅发异议、妄言是非者,莫怪老夫无情!”
“不敢。”众人不免悚然,忙拱手低头;再抬起头来,却见无忌已快步出了正堂……
偏堂之内,柳奭已等得有些不耐烦,背着手踱来踱去,一见无忌进来,匆忙迎上去:“圣上遣人回京传谕。”
无忌轻蔑地一笑:“你急急忙忙跑来,我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不就是遣人传谕么?他玩得也够久了,何时回来?”
“原本已起驾回銮,但行至半路闻听恒州也闹了洪水,滹沱河暴涨,溺死百姓五千余家。圣上临时改道,到恒州查看灾情、安抚百姓去了,恐怕还得一个月才能归来。”
无忌颇感意外——圣驾的行程一向是要通告朝廷的,这孩子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又去别处了?不过探望灾民是一大善举,无忌还是很赞同的:“圣上仁慈,乃苍生之福啊!各地洪灾还给咱们提了个醒,京城的城墙似乎也该修补一下……”
柳奭的表情却格外郑重:“圣上还传来份手诏,赏赐在洪水之夜救驾的薛仁贵,另外要给卢承庆升官。”
“哦?”这举更出无忌预料——李治即位以来,还从未有过奖赏某人事先不与他商量的情况。薛仁贵倒也罢了,卢承庆是褚遂良排挤出去的,而且是经他同意才办的,先外放为益州都督长史,再贬简州司马。李治要再度起用此人,岂不是和他们对着干?
不过无忌依旧顾盼自雄,没当多大事,只道:“功高莫过救驾,该赏只管赏。至于卢承庆……也罢,当初贬他,一来因与褚遂良不合,二来为削弱淑妃、雍王。如今东宫已定,又正赶上百官开缺,就给他提一提,升为刺史吧。”
“可圣上要让他当光禄卿。”
“不行!”无忌当即变脸,“他原是四品官,贬官后反而一跃跻身三品列卿。难道老夫当初贬他贬错了么?”是非曲直且不论,这关乎颜面问题,如果这么草草给卢承庆加官,岂不是承认自己与褚遂良党同伐异?
柳奭早料到他不答应,来此就是抱着和稀泥的态度:“硬顶恐怕也不好吧?听说圣上特意将卢承庆召到行宫,有一番长谈,很希望他回京。我看还是把他调回来,别让他当光禄卿,随便给个四品的闲差,圣上那边也好交代……”
“不行!”无忌毫不通融,“老夫提升崔义玄、许敬宗,已经仁至义尽。若再弄来一帮碍眼碍事之人,先前的功夫岂不是白下了?关陇诸族乃国之柱石,大权必操于我等之手,本固方能国强。类乎卢承庆之辈,出自河北名门颇有人脉,又不似崔义玄那般老迈,即便不居要职也足以碍事,难道容他成为第二个张行成吗?此议万万不可,最多给他个刺史之任。此事你和韩瑗去办,速把手诏压下,莫对外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