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千古之谜,小公主之死(第2/11页)
薛万彻也是昔年与李泰交好之人,荆王元景不但是李治的六叔,而且他的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按房遗爱供词的说法,薛万彻趁入京觐见之机曾与留居长安的荆王元景一会,其时房、柴等人也在场。薛万彻不忿外任宁州,对朝廷多有怨谤,甚至口出狂言:“我若留于京师,当今掌握朝政那帮鼠辈谁敢不畏?”荆王元景吹嘘梦见自己手捧日月,有帝王之兆。房、柴二人当即表示:“若国家有变,当奉荆王为主!”一干人皆属叛党。
不过事情到此长孙无忌仍不满足,反复推鞫下,房遗爱又招认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也是同党,无忌毫不客气锁拿两人入狱。此事一出满朝哗然——李道宗名望甚高,近年来清静自守,已不问世事;执失思力虽是胡人,但一向忠心耿耿,尚太宗之女九江公主。这两人几乎与房遗爱等人毫无交往,何以也在逆党之列?分明是无忌与二人不睦,故意叫房遗爱把他们攀扯在内。
长孙无忌,无所顾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位手握乾坤的铁腕权臣俨然成了阎罗王的化身,上至皇族宗亲,下至文武百官,任何人面对他时都浑身颤抖,唯恐稍有得罪之处便会成为下一个被房遗爱招认的同党。在这一案审讯期间无数受牵连者被捕入狱,直到最后时刻,无忌的最终目标才浮出水面——吴王李恪。
李恪乃太宗第四子,杨妃所生,在先朝储位争夺中一直是个尴尬人物。他文武双全,举止英果,连李世民都承认所有儿子中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可他偏偏不是长孙皇后嫡出,无法与承乾、李泰争锋。李世民为他惋惜,甚至立李治为太子后曾忧心李治性格软弱,考虑改立他为嗣。虽然在长孙无忌极力劝说下李世民打消了改易的念头,可他声望依旧很高,一直被无忌视为潜在之敌。现在无忌利刃在手,当然不能错过铲除隐患的机会。于是房遗爱供认,李恪是叛党的首脑,最不可饶恕之人。
图穷匕见,长孙无忌终于能收网了。然而事情到此竟又生变数,有个意想不到的大人物主动跳出来,为此案流了最后一滴血——宰相宇文节!
宇文节乃北周宗室之后,虽也是关陇一派,却与房家私交不错,因房遗爱之案颇多匪夷,屡次劝无忌慎重,又对李道宗、执失思力等攀扯入狱颇为不忿,多方奔走设法营救,最终惹恼了长孙无忌,索性将他一并归入叛党,打入天牢……
至此,这场几经周折的离奇谋反案终于进入了尾声。在太极宫大朝会上,长孙无忌把厚厚一摞案卷,连同中书省草拟的诏书一并摆到李治面前: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赐死;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以及陈玄运、惠弘、智勖、李晃等斩首示众;李道宗、执失思力、宇文节流放岭南;李恪同母弟蜀王李愔废为庶人,囚居于巴州;死去的房玄龄亦遭连坐,剥夺梁国公爵位,免去其配飨太庙的资格;房遗直、房遗则乃至其他涉案人子弟亲属,或流放、或贬官、或拘禁,论罪者不可胜计。
看罢判决李治彻底崩溃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一件子虚乌有的风化案会勾出一场杀戮!
他不相信这些人都是叛党,但案卷和画押过的供词就摆在面前,铁证如山。谋反既是死罪,可这一网打尽的不仅是臣子,更有他叔父、堂叔、兄弟、姐妹。李元景乃先皇六弟,长辈中地位最尊者;李恪是他三哥,他们这代亲王之中最具声望者;李道宗、薛万彻与李并列为“三大名将”,是大唐军队的灵魂,肩负社稷安危。
而且就在此案审问伊始,从均州传来噩耗,濮王李泰去世了。对这个曾经威胁自己的兄长,李治的感情是复杂的。固然他心存芥蒂,但更多是宽容,毕竟大哥承乾已于贞观十九年死于流放地,同母兄弟只剩下李泰了;更何况善待昔日对手还可彰显宽宏仁德。所以自从他入主东宫以来,几度恳求父皇放宽软禁,登基后更是屡次赏赐李泰。可是李泰郁郁不得志,又身体肥硕不耐荆楚之地炎热,久而成疾一命呜呼,终年仅三十五岁。李治得知消息甚是感伤,追赠四哥为太尉、雍州牧,加美谥曰“恭”,又赐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及东园秘器,还请玄奘法师亲自设道场,为其往生祈福。
如今四哥尸骨未寒,长孙无忌又要杀三哥李恪,还要牵连到六哥李愔,更祸及诸多宗室贵戚,这场风波不亚于昔日玄武门之祸。莫非他们李家注定逃脱不了骨肉相残的宿命?李治实在承受不住这沉重打击,颤抖着抓起诏书向百官疾呼:“他们果真都是叛党吗?难道都罪无可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