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太宗驾崩,终于等来命运的转折(第9/10页)

“很好。”李世民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有无忌、遂良在,你勿忧天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虽是历练半生、心志如铁的堂堂宰相,面对这父子离别的一刻也不禁老泪纵横。听到皇帝提及他们,二人忙擦去眼泪,跪倒在地以膝当步,爬到胡床前。李世民努力提高嗓音,嘱咐道:“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今悉以后事托付尔等,太子仁孝,天下尽知,尔等当善辅之。”

二人领受顾命,重重叩首异口同声:“臣等必效死以报。”

长孙无忌抬起头,看着这个皇帝兼妹婿兼朋友的男人,在这生死离别之际,虽有无数言语却激动得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李世民只是轻轻瞥了他一眼,艰难地抬起手臂,在他肩头拍了一下——总角之交,郎舅之亲,相识相知近四十载,千斤重担万语千言皆在这轻轻一拍,无需再说什么。更何况……

李世民的目光转向褚遂良,厉声道:“无忌尽忠于朕,朕有天下多赖其力。朕死后,你当处处留心时时戒备,勿令谗人间之。”

褚遂良初以书法博得圣眷,既而跻身朝堂,性情坚毅操守廉洁,慷慨亢直不亚魏徵,是后进之臣中的典范。在此悲怆的时刻、在皇帝严厉的注视下,他再度叩首郑重立誓:“陛下放心,臣一定循循善诱防微杜渐,确保太子亲贤远佞,保我大唐长治久安。”

“嗯……”李世民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非常遗憾,这不是他要的回答。

后来者就是后来者,没有过同袍奋战的洗礼,也没经历过玄武门的惊心动魄,即便褚遂良德才兼备悟性过人,到头来还是未能窥破李世民的帝王心术——长孙无忌虽然是李世民最宠信重用之人,但身居外戚权势忒重,他以国舅宰相之尊加上过人的才能,固然可以帮外甥掌控江山,却也有能力行操莽之事;即便不会那样出格,当个桓温、宇文护一样的跋扈权臣,李家子孙也好受不了。李世民本身便以政变夺取皇位,父子兄弟尚且如此,怎会相信亲情?托孤之言俱藏机锋,既言“太子仁孝”又为何顾虑李治会被谗人所间?无忌与李治,一个是居凌烟阁首位的功臣,如今又成了统摄三省的顾命大臣,一个是年纪轻轻、册立仅五年又性情柔顺的新皇帝;该被适当约束的人是谁?昔董昭谄曹操,而魏篡汉统;郑译助杨坚,而隋代北周,该防止被小人蛊惑恣意而为的人究竟是谁?褚遂良未能参悟,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当着长孙无忌和李治的面,李世民无法把话挑明,他想再把那番话重复一遍,让褚遂良用心体会,但油尽灯枯心神衰竭,只是微微动了动嘴唇,却发不出半点儿声音。

算了!李世民不再徒劳——没关系,时光能验证一切,让褚遂良慢慢去参悟吧。即便无忌日后真的跋扈不轨,即便褚遂良执迷不悟,他还有暗藏着的另一颗棋子。这颗棋子深藏不露,隐于台面之下,不啻为一支埋伏的奇兵,此子一出足以化险为夷扭转乾坤。当然,若三驾马车共保李治自然最好,但若不能如此,也只好出杀招了。善恶忠奸生死祸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吧。

定鼎安民、重振华夏,功劳何其大?弑兄杀弟,囚父屠侄,罪业何其重?无论上天台下阴司,此生志得意满无怨无悔,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自说。李世民迷离的眼神从众人身上移开,仰头注视着终南山。恍恍惚惚地,山林草木间隐现出一个个身影,长孙皇后、父亲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龄、李靖,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或笑,来迎接他到另一个世界再续爱恨恩怨……

山之大者,莫如终南。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天下之阻,九州之险,层峦叠嶂千岩万壑,道路崎岖逶迤百转。

山之玄者,莫如终南。曲径通幽境,云雾掩迷踪,巅峰居仙隐,幽谷结兰若;张子房对弈赤松子,钟离权解印入深山。

山之乐者,莫如终南。春望百花似锦,冬观瑞雪纷纷;山川锦绣,白云悠然,群鸟争鸣,清泉潺潺。

山之悲者,亦莫如终南。朝露如泪,晚霞似血,风若唏嘘,雨似幽咽,一代英主天之可汗,永诀社稷便在终南。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公元649年7月10日),大唐皇帝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终年五十一岁。

尾 声

李世民驾崩后第二天,太子李治奉父皇梓宫回长安;又过两日,定大行皇帝谥号曰文,庙号太宗,正式发丧。

太极殿内外哀声一片。所有文武大臣都在痛哭,嫔妃、公主们守在棺椁两旁更是呜咽不止,唯独三个人没有眼泪。一个是高阳公主,她不能原谅父亲杀死她的情人、断绝她的真爱,她茫然跪在那里,满脸不耐烦的表情;一个是充容徐惠,她伺候皇帝那么久,早已身心疲惫,自皇帝崩殂之日她便一病不起,而她拒绝医药,执意追随皇帝而去,这会儿已神志恍惚,病得爬不起来了;第三个自然就是才人武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