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3·15”(第2/4页)

两个人无论是辩论也好,还是吵架也好,如果遇到一方被另一方就一个问题逼到无话可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认输——这两个字只在字面上成立,你见谁当真认输过?反正我当年在论坛上往来冲杀,除了自己认过输,再没见有第二个人。

不认输,还能有什么办法?

恼羞成怒?动手打人——这倒有可能,不过陈相还不至于。

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这种时候最常见的招数就是转移话题。转移话题是有技巧的,不能硬转,比如张三说做公仆受苦受累,谁愿意给别人当仆人呢?你不同意,可这问题明摆着是你理亏,你辩不过张三,被说得哑口无言。这时候你说:“天气预报说明天大风降温,难道不是吗?”张三要是跟着你的话茬,反驳你说:“我才听的天气预报,明明说是好天气!”——那实在是你运气好,转移话题成功。但一般来说,转移话题是不能离方才的主题太远的,或者说,还是围绕着主题,只是避开了自己无力招架的薄弱环节,对手这才不会一下子就发觉你在逃避。陈相现在就使出了这招,他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孟子直纳闷:“这好像是个病句吧?”

陈相接着说:“到那时候,市场上的物价都有统一标准,再也不会有欺骗行为出现,就算小孩子去市场买东西,也不会有人蒙他。天天‘3·15’,月月‘3·15’。”

孟子暗笑,傻孩子,你也不看看现在的‘3·15’都谁最高兴?

陈相接着说:“到那时候,布匹也好,丝绸也好,只要尺寸相同,价钱便相同;麻线也好,丝棉也好,只要分量一样,价钱就一样。其他的东西,粮食啊,鞋啊,都是如此。”

孟子点点头:“听上去很美哦。”

陈相把胸脯一挺:“当然很美!”

孟子冷笑:“我说很美,你听着就是了,挺什么胸啊,我又不是夸你的胸部。”

陈相:“……”

孟子又是一阵冷笑:“照你这番道理,假如你来吃烤鸭,同样一只三斤重的烤鸭,全聚德烤的和我老孟烤的全卖一个价?”

陈相一怔,随即应声道:“是啊。”

孟子气道:“那谁还来我这儿买啊!你这是要砸我的买卖啊!”

陈相又是一怔,一时没想出词来。

孟子说:“东西的品质会有差异,这是很自然的。一块劳力士,过街天桥上卖三十块钱,专卖店里卖三万,你想让它们价钱全一样,纯属扰乱市场秩序!你想想,如果让专卖店的劳力士也卖三十块钱,会出现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孟子气结:“这还用问!人家必然不会再卖货真价实的东西,不再从瑞士总部拿货,改从当地小商品批发市场拿货了。所以说,按照许行的学说,只能使天下人纷纷作伪,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

孟子其实有点儿偷换概念,陈相没反应过来,如果他反应过来了,就会这么问:“你举的例子太极端了,而且有偷换概念之嫌。你说的过街天桥上卖的劳力士和专卖店里的劳力士虽然都叫劳力士,其实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怎么能拿来在一起比呢?如果是同样一种商品,自然应该卖同样的价钱。”

孟子说:“那,这个所谓的‘同样的价钱’由谁说了算啊?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吗?你知道价格双轨制会让多少掌握权力的人一夜暴富吗?你知道……”

陈相反驳:“谁说了算?当然谁负责谁说了算。”

孟子问:“那,这些负责人要是面对暴富的机会动了私心贪念呢?”

陈相淡定地说:“平常多让让他们知道要以为人民谋福利为荣,以贪图私利为耻,这不就行了?你们儒家不是最讲这一套吗?”

陈相的观点现在看来确实单纯可笑又荒谬透顶,可这种思想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要知道,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无比复杂的,它们的内核往往和人们的常识相左。但草民们又不是专家学者,违背常识的理论哪里容易在他们心中扎根呢?还是单纯的口号更有煽动力。

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水平无疑要高出陈相很多,至少他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分工的意义及其基本原理、一般规律。顺便说一种“等比放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把孟子这套观点放大来看看,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哦,超越原本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很能切合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吗?亚当·斯密以后五十年才有大卫·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离常识更近,比较优势理论离常识较远,所以孟老师能走到亚当·斯密那里,却到不了李嘉图身边(想想孟子的理论只要再迈三个台阶——斯密、李嘉图、李斯特,就能作WTO的理论基础了,我们再来骄傲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