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之二:身是菩提树,还是芭蕉树?(第2/2页)

芭蕉,或者洋葱,或者卷心菜,剥呀剥,一层又一层,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呢?剥到最后,咦,什么也没有了——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再来想想我们的身体(别想歪了),哦,原来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啊!

曾有人说高僧修炼“白骨观”的功夫,能透视人的骨骼。这可有点儿望文生义,所谓“白骨观”,大体就是上边说的这种剥洋葱的方法,最后要认识到肉身不过是一堆零件的组合,剥来剥去空无一物。

好了,现在清楚了,要比喻肉身之空幻不实,印度和尚们早就用芭蕉之类的东西打过无数次比方了,可如今神秀和慧能也要表达这层意思,看来也没什么新意,但是,他们不是用芭蕉树而是用菩提树来作比,嗯,陈老师问了:这合适吗?

菩提树是什么树?

这种树原本不叫菩提树,叫做钵萝树,因为佛陀当年坐在一棵钵萝树下悟了道,所以树的身份也不一样了,改叫菩提树了。唐僧当年去西天取经,亲眼见过菩提树,他在笔记里对菩提树还有过描写,说这树又粗又高,冬夏不凋,漂亮极了。

陈老师起疑了:这样看来,菩提树应该是“一树恒久远,青翠永留传”,用它来比喻变灭无常的肉身恐怕不太合适吧?这让人想起了一个经典比喻:“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

陈老师下面讲什么是“意义不完备”,然后又再接再厉,考证偈语的由来,我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谁要有兴趣,可以去查查陈老师的文集。第二个故事就说到这里,嗯,是不是很有启发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