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三章 风向转 人情变 李仙风(第3/4页)

郝摇旗心中无奈,可却不得不承认,这护庄队的训练战力,恐怕要赶上顺军的主力部队,从令行禁止上,恐怕胜出不止一筹。

顺军就算是最精锐的部队,也不过是五天一校阅罢了,精锐士卒那是因为经历过历次的厮杀不怕死,听号令,练习倒是未必,闲暇时候还要种地呢,这护庄队也是在农闲的时候训练,这有什么区别。

看对方这阵型,还有选用的兵器,原来都是有这样那样的道理,这样可以让战士们更有勇气,可以彼此帮助,可以把杀伤力发挥到最大,这些东西看着浅显,可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跟着大军行进了几天,郝摇旗心中的傲气全无,倒是知道沉下心来学习了,这样的表现倒是让李孟颇为高兴,郝摇旗是个人才,又是懂得强弱风向的聪明人,能沉下心来学习山东的战术,这是下决心融入这个体系的证明。

不过,究竟会如何,还要看这郝摇旗将来的表现,目前对于李孟来说,郝摇旗只是一个可培养的,有前途的将领而已,并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关心。

新城距离开封城不远,在这里也得不了什么清净,何况李孟本来就是来这里办理公务,在这个地界,能来拜见,并且够资格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河南巡抚李仙风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

大明的高位文官,已经是明确在李孟系统中的不多,李仙风是地位最高的一个,李孟对李仙风也是颇为的赏识。

和山东巡抚颜继祖的迟迟疑疑不同,李仙风可是颇有决断的实干角色,河南四处火起,河南巡抚李仙风和总兵陈永福领兵四处救火,更关键的是,确定了山东的优势之后,巡抚李仙风毫不犹豫的投了过来,没有什么拖泥带水。

能这么勤勉干事,又在关键时候如此决断,这样的人物肯定要得李孟的赏识,而且又是文臣这么缺少的状态下。

不过话说回来,河南巡抚李仙风在决定投靠李孟之前,也是不得不为,当日间亲藩失陷,要是不做乱臣贼子,落在崇祯皇帝手中,不是斩立决就是弃市的罪过,那三边巡抚郑崇俭还打了几个胜仗呢,自己这边连战连败怎么说。

自从投了山东之后,李仙风尽管震惊于山东的实力,可却对山东的战略琢磨不清,模模糊糊的,天下间局势就在这几年之间变来变去,很多机会把握不住可能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可李孟却木木的放过了一个个机会。

河南巡抚李仙风对这样的局面暗暗着急,可却没什么改变的能力,心说,齐国公你不慎重无所谓,可一招行错,下面我们这些人很可能就要粉身碎骨啊!

前段时期,开封本地的局面也有些问题,这流民大军在城外围城的时候,河南和开封上下的官员还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灭顶之灾。

可胶州营过来解救之后,开封城内的局面渐渐的缓和,所谓的团结也没有了,人心也就有变化了。

他河南巡抚李仙风不投胶州营就是个死罪,其他人却未必,还有人琢磨着李巡抚这边要是下了,我是不是能上一上。

而且这巡抚的官职本就是代天巡守,现在你投奔李孟去了,代表崇祯皇帝才有的法律性和权威瞬间消失。

如果不是巡抚李仙风和河南布政使的意见比较统一,那真是寸步难行,特别是河南的右参政和开封知府,这两个人那真是整日里摆出一副忠臣义子的模样,和李仙风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巡抚官署和布政司衙门的命令每次出去,总是会有人刁难推脱,至于拖延办理那更是家常便饭,好在平素里办事的效率就是如此,山东用来管理开封城又是另外一套班子,这才没有出什么纰漏。

督师侯恂领着四总兵出关之后,节节胜利,一时间这开封城内倾向朝廷的势力又是风头大涨,更有一些“忠心”文人,每日间痛斥逆贼,颂扬大明,让他们指名道姓的骂山东,那是没那个胆量,不过指桑骂槐,大家心里有数而已。

李仙风想要自己在李孟面前表现表现都是不行,本来想要开封城内做些劳军或者是整饬的事情,可却都被人不硬不软的顶了回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仙风也是火大,可也是惴惴,那边督师侯恂的表现还真是一扫颓废之风,节节胜利,将来局势真未必如何,得罪人得罪太狠也是不明智,所以他也是忍气吞声。

等到侯恂的兵马被顺军包围,情势危急的时候,这些人也就破罐子破摔,大明要完,山东那国贼也未必能挡得住闯瞎子的大军,何必给你们这些山东的狗奴才好脸,大家僵着吧,都不要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