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八章 郏县和襄城之间(第3/5页)

这个趋势发展了下去,就是在渔猎中得到团体训练,并且更加野蛮的满清军队横行天下。

胶州营的存在和一次次辉煌的胜利,让人意识到步卒的作用,还有队列的作用,孙传庭和洪承畴都在自己的笔记里面写过对山东兵马的认识,顺军这边也是自然,特别是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懂得动脑筋的将领。

不管是在明军还是顺军,都有人注意到了这样的优点,并且要把这队列的训练推广下去,可在克扣军饷,火器不利,军将理解不深的状况下,效果极差。

眼下这些冲阵试探的步卒,就是排列着似是而非的队列,缓慢的前行,逐渐列队而进,倒也看着颇为的齐整。

能在军官的口令中,排着整齐的队列前行,在靠近敌人的时候还能保持着纪律和约束,这是强军才能做到的。

这三千多步卒在靠近车营的阵列边缘时候,每个人的脚步都自觉不自觉的有些加快,谁都知道在这车营阵列的后面,肯定还有防御的部队,会有弓箭、火器,如果自己这边靠近,肯定会被这些远程的火力倾泻杀伤。

面对面的厮杀,没人害怕,最怕的是靠近不到对方跟前,却被对方在那里在杀伤,对人身,对心理的打击都是极大,往往冲不到跟前,整个的队伍或许就要崩溃。

快点跑,到了跟前,就可以冲进去厮杀了,那名都尉大声吆喝着约束队伍,可队伍就好像是前面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一般,越走越快,队形也是越来越散乱。

他们选择的冲击方位是整个“车墙”的中间所在,这里是防御力量最强的地方,顺军和明军作战,向来是选择这最强的一点攻击,往往有一击而溃的良好效果,而且还有仇恨在支撑着他们,仇恨最容易让人无所畏惧。

两百步的距离,已经能看到你对面的厢板的洞眼里面,有枪声和白烟响起,明军的老毛病又是犯了,敌人在射程之外的地方,火器就开始无意义的发射施放,只要是老一套的明军,那就有信心胜利。

“弟兄们,冲进去,冲进去就……”

那名都尉刚刚下达了冲锋的命令,就看到前面的大车阵列,有人撤掉了厢板,露出了架在上面的大小火炮。

胶州营那种炮架和炮车,实际上对锻打和熔炼的技术要求很高,也就是在水力机器出来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生产。

明军的火炮都要挖坑堆土,然后把大炮从箱车上卸下来,还要钉边角等等,这的确是麻烦的很,可再怎么麻烦,毕竟明军在这里是提前的构筑营地,有相当充分的时间和安排,大炮架在中军这里也是应有之义。

顺军和明军发生过无数次战斗,不过顺军的胜利太多了,这种顺风顺水让很多人已经是放松了警惕的心理。

明军的火炮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炸膛,射程不远,笨重异常,炮弹和炮膛不匹配,炮弹总是偏小。

但火炮毕竟是火炮,在集中冲锋的阵型面前,稍微有个角度的火炮平射效果极好,特别是对方冲进了火炮的射程之内。

在这个方向上,明军集中了白广恩和许定国带着的三十门火炮,全部是那种仿照西洋铸造的红衣炮。

从看见这几十门火炮开始,顺军的几千步卒就开始崩溃了,他们尽管是顺军的主力,可毕竟不是钢铁战士,冲在最前面的人全是向两边转向,人的速度很容易控制,可居然还是有人在转弯的时候摔倒在地上。

互相拥挤踩踏,混乱无比,后面的马队也已经是渐渐的加速了,前面的突然混乱,前后拥挤,直接就是影响到马队,马队也要跟着调整。

明军是不会管顺军的混乱,实际上看见这么大队人马冲到跟前,明军的士卒也是有些慌了,火铳提前施放,弓箭提前发射,军官们手中拿着皮鞭和刀鞘拼命的抽打都是无法制止住。

火炮好歹是控制住了,没有提前打出去,看见对面的混乱,明军的炮兵们反倒是有了勇气,用勉强控制住颤抖的手去点燃了引线。

大小火炮次第的轰鸣,阵前硝烟一片,几十个高速飞行的炽热金属弹丸砸向了密集的顺军队列,每一颗弹丸都轻而易举的撕裂那些士兵的布衣和肉体,并且不受什么阻碍,飞向另外的人。

这一轮的射击过后,这一队的顺军士卒已经是死伤不少,无地农民出身的顺军士卒,在这么近距离的面对火炮这种武器,这种这个时代威力最强大的武器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坚持的信念。

炮击之后,没什么缓冲的时间,阵型立刻就崩溃了,大部分的士兵都是转身朝着后面跑去,少部分的则是朝着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