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一章 开局(第3/6页)

大明和朝鲜一为宗主,一为藩国,彼此之间都还是留着些体面在,讲究的是个礼,当年太祖朱元璋不是还把这朝鲜当成不征之国吗?

可这名年轻将军对自己的名号,则是大咧咧的自述道:胶州营朝鲜驻屯军统领王海,朝鲜军,大凡军队前面加地名的,只有几种可能,一是把这个地名作为攻略的对象,二则是把这个地名当成占领的地盘。

朝鲜不管是这其中哪一种都不是什么好事,可对方说的大义凛然,又有绝对的武力优势,又能怎么办。

还特别的说明,朝鲜国王和诸位贵人,因为没有什么保护,所以才被鞑虏侵占,体统全无,为了让诸位贵人能够在朝鲜安心的生活,胶州营朝鲜军将给各位提供保护,这王宫地方宽敞,就请朝鲜诸位三品以上的堂上官都住进来吧。

你说是囚禁,不,不,这绝不可能,各位大人什么时候想回家看看都行,当然要在可靠的保护下。

朝鲜王宫周围按照规矩,有一圈空地,这空地正好是被胶州营朝鲜驻屯军征用,修建兵营。

有这四千多兵马进驻,又有大明的官方文书,城内的顿时是安份了下去,尽管满清鞑虏可怕,可县官不如现管,谁在这里谁说的算。

这支所谓的朝鲜驻屯军行事还真是干脆利索,崇祯十六年的十月二十,就有朝鲜国王发布了诏书,开始征用城内的民夫,协助大军搬运辎重和粮饷。

杀了几名因为满清才爬起来的高官大员,开了他们的家宅库房,这粮饷就地补充也是方便的很,汉城的仓库储备对于这支五千多人的部队,可是足够用了。

在朝鲜人眼中神圣的王宫城墙,大批的民夫们开始在部队的监视下修建营房和工事,不过他们干活,却可以从驻屯军那边拿到报酬,朝鲜这些百姓却不知道什么大义所在,能有钱赚,能养家糊口,这可就是好事了。

有些辎重的搬运,的确是需要大批的民夫丁壮,因为王海率领的这些部队带来了足足二十门大炮,这些炮之中只有四门是用于野战的三磅炮,其余都是威力更大的火炮,在汉城的城头上,在朝鲜王宫周围,都是修筑了炮台。

这些火炮,配合汉城的城墙和工事,能够抵御外来的攻势,也能镇压城内的叛乱,通往海上出口的仁川和汉水也是在控制之下,这汉城在短短的一月内已经被王海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前面已经是说过,女真八旗在朝鲜驻扎的部队,一共也就是千人,汉城、开城、仁川三地一共是七百人左右,这七百人被王海率领的兵马用各种手段歼灭,而且花费了更大的力气,没有让一个人逃到北边去。

随着愈发接近年底,按照规矩,大雪苦寒,朝鲜南北的交通往来也会跟着渐渐的沉寂下去。

而且王海还派人封锁了开城和江华一带的道路,这边可是朝鲜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在这边的道路设卡,几乎就可以隔绝消息了。

说来有些可笑,尽管汉城一带大乱,山东兵马突袭行动,可这消息却根本没有传到北面去,在对面的满清兵马印象中,朝鲜还是在安安稳稳的做满清的藩国。

在正常发生的历史时空中,现在的汉城以及周围地区,集中了韩国差不多一半的人口,这个情况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

因为朝鲜多山,可以耕种的良田主要是集中在汉城一带,朝鲜的文武两班,高官勋贵的家业也多是在这里,掌握了汉城,实际上就代表掌握了朝鲜全境。

等到最后一门十二磅炮,从船上卸下来安置在王宫周围之后,驻屯军统领王海也和朝鲜国王以及大臣们明确了职责。

今后朝鲜国王所发出的每一道诏书,还有朝廷的任何公文,都必须经过驻屯军核准,汉城和仁川以及开城的防务,由驻屯军指导进行,对这三处城防各级官佐的任命,驻屯军有绝对的权利。

驻屯军的军饷、粮秣、民夫丁壮都有朝鲜国一并供应,当然,胶州营朝鲜驻屯军将有义务负责朝鲜国的安全,使其不再受到满清鞑虏的骚扰和侵略。

王海私下里也是感叹,这读书人的花花道道就是多,跟朝鲜定下来的这些规矩,一条条看着是为朝鲜好,显得公平无比,可实际上却大家都明白如何。

对方的兵马就在自己的王城中驻扎,杀气森然的大炮座落在里外周围,又有那些被杀鸡儆猴的目的,砍下来的血淋淋人头,朝鲜上下很快的就知道怎么做了,这不是对方还给自己留面子。

最起码朝鲜国王和诸位两班大臣的地位和特权都给保留,而且依旧是让他们发号施令,看起来这朝鲜驻屯军只不过是替朝鲜驻防边疆而已,既然这样,也就不能要求太多了,也就是头上换个主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