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〇章 高盛和 柳清杨(第3/5页)

可以说,高盛和赚到的每一分银子,都是和大明的损失有关,他卖出去的每一分货物,都会从各种方面削弱大明的实力和根基。

不过,仅仅是这些,任谁也会明白,这根本不会说动李孟,齐国公李孟所做的各种事情,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和那晋商一个套路,山东的盐政每年朝廷一分钱的税也是收不到,更别提吸血的厘金局了。

那边柳清扬不紧不慢的陈述着高盛和种种的大逆行为,边上的柳清嵩却有些着急,心想李孟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你这边说些无关的,岂不是自讨没趣,大明被这高盛和祸害成怎么样,没准齐国公还高兴呢?

柳清扬实际上一直在观察李孟的神色,说道“高盛和”贩运私盐的时候,李孟不过是晒然一笑,全不当回事。

自从山东李二郎贩运私盐赚下了泼天一般的大家业,全天下的大户人家有门路的都在这盐货上打主意,盐政彻底的崩坏,李孟实在是没什么道义的立场去说别人,可说道“高盛和”商行贩运私盐给塞外蒙古,女真,并且利用收下的分号商行去给对方通风报信的时候,李孟的脸色却森冷了几分。

既然对这个愤恨,柳清扬就有意的把这些事情多讲一些,不过他也有些奇怪,说道高盛和勾结流贼闯逆的时候,李孟却是无所谓的表情。

但既然是说动了,那就不着急,柳清扬知道,自己后面说的才是决定性的……

高盛和从陕西和四川贩运来的盐货并不足以供应他贩卖的这么大地盘,毕竟草原上的各部对盐的需求极大,还要有存下备用的,而陕西、山西和河南诸府,再怎么凋敝,绝对量也是极大。

要说这晋商的生意头脑真是不凡,两淮和山东的盐货自从李孟控制了黄河部分河段之后,就开始销售到河南山西一带,而且销量一直是不小,这其实是走的是从前边镇供应的“粮、盐置换”的路子。

可这不少的销量,大部分却被高盛和买去了,淮盐和鲁盐价钱不高,而卖到草原上的盐价却是很高,这上下的差价即便是把运费折抵,也是有利可图,高盛和就用陕西、四川的盐货供应大明内部,两淮和山东的盐货卖到塞外去。

这个事情说完,李孟的脸色可是真真切切的变了,千算万算,居然让这些晋商在盐业买卖上吸自己的血,这真是忍无可忍。

可柳清扬的话还没有说完,高盛和在北直隶的各个主要市镇都有分号,这些分号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来自于关外的奸细,而且高盛和常有商队来往于关内关外之间,有的时候走的是草原,更多的时候走的山海关、辽镇一线的道路。

关外的满清鞑虏,蓟镇,山海关到宁远一线的兵力部署甚至比大明的兵部都要清楚,这也要归功于充斥奸细的晋商商队。

更加可气的是,这些晋商商队很多还是打着给蓟镇辽镇的边军输送军粮的名义往来,打探了消息不说,还获得了种种的优惠。

说到这边,李孟的脸色已经是变得铁青,晋商高盛和,可以说是晋商之首,从嘉靖年间由平遥三家豪族联合成立,要真有这勾结之事,到底有多少大明和鞑子的战斗,是因为这奸细的通风报信而失败的。

从单纯的利益角度上来说,晋商高盛和的所作所为,对大明损害的越厉害,对胶州营武装集团也就越有利,那利用盐价吸血的行径,实际上也是互惠互利的好事,可李孟听到这里通外国,甘做汉奸的行为,心中就是抑制不住的愤怒。

最后,柳清扬向前躬身,恳切的说道:

“国公大人,这晋商高盛和毫无廉耻,心怀叵测,卖国求荣,实在是咱们山东的心腹之患,小人妄言一句,若无这高盛和,鞑虏入关自然不会像是行走在自家国境,若无这高盛和,流贼定然不会这般兵甲精良,国之大害,不除定然是大患,到时候悔之莫及!”

李孟长吸了一口气,冷声开口说道:

“如今天下,乱局纷纷,商人们冒险投机,倒也是正常,可万事都有个底线,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要,必须分的清楚。”

原本以为这位传闻中一牵扯到华夷之事就是暴躁无比的齐国公会发作,却没有想到李孟冷声的说出了这番话来,不由得心中凛然。李孟的声音很平淡,开口说道:

“这等资敌的行为,本公不能容忍,定当铲除……”

这话说出来,坐在屏风后面一直是凝神细听的袁文宏却有些坐不住了,关于高盛和商号的种种事迹,主簿袁文宏并不清楚,可听方才柳清扬的述说,却觉得高盛和存在一天,对山东就有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