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〇章 高盛和 柳清杨(第2/5页)

在正常发展的历史上,晋商是明中期开始兴起,明末开始成规模,清朝开始彻底的膨胀巨大,这个历程,如果去和大明边患联系,就会发现,这恰好是关外蒙古和女真逐渐兴起,对大明的威胁逐渐变大,直至灭亡大明的过程。

和蛮族的大宗贸易,就是他们发家的根源,通过和蒙古和女真的种种贸易,晋商在清政府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特权,甚至充当国家银行和财政部的作用,大发其财,他们所作的贸易,大利的来源,就是粮秣、盐铁,都是战争中重要的物资。

不过目前山西和山东相隔很远,想要干涉花费力气太多,动手却有些不值,也就一直是放在那里了。

今天却被这柳清扬给提了起来,李孟心中意动,不过却没有表现出明显态度,只是伸手虚扶,笑着说道:

“小事而已,坐下来,细细讲!”

听到李孟的话,柳家兄弟的心放下去许多,站起来又是谢过,欠身坐在了一旁,柳清扬稍微沉吟,把自己的话整理了一下,就开始叙述起来。

柳家在真定府晋州,自从在崇祯初年开始做私盐生意以来,差不多垄断了半个北直隶的私盐销售。

那些盐贩子和中小盐枭没有办法和这柳家比拼本钱,而且柳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官面上下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处处都是行的方便,柳清扬根本不是个斯文人,族中的精壮庄丁甚至还有些盗匪出身的护院都是保护贩盐的打手,真要是彼此动起手来,柳家也没有吃过亏。生意自然也就越发的大起来。

崇祯十年的时候,柳家的私盐生意甚至做到了河南黄河北岸的彰德府、卫辉府,但这样的好年景仅仅持续到了崇祯十二年,柳家突然发现自己的私盐生意开始被人一步步的打压,渐渐的只能在真定府、保定府一带售卖了。

柳家要比天下间其他的豪门更早的知道山东李孟的强悍,本以为是山东的盐贩子们把盐贩运到了北直隶来。

柳家兄弟为这个事情通过信,柳清嵩信上说的明白,若真是山东的盐卖了个过来,那就捏鼻子认了这件事吧,如果要去硬顶,恐怕到最后要掉脑袋的。

可没过多久,真定府的西面也被人把盐卖了进来,柳家这才是发现不对,仔细详查,发现是山西的几家大豪商也开始做起了这私盐的买卖,这些山西豪商也是世代的传承,本钱比柳家厚,动员的人丁也比柳家多,官面上的关系也是丝毫不差,这些晋商的首领,就是“高盛和”。

两相比较,柳家被打的是步步后退,生意愈发的萎缩,但仅仅凭这些,还不至于让柳清扬这么决绝的来山东请杀。

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关外的女真鞑虏一直和“高盛和”以及其他的几家晋商关系密切,“高盛和”有些不方便做的血腥之事,往往都是交待给这些亡命的蒙古马匪来做,反正要是事发,就说一句边防不利,流寇窜入就行。

柳家也有商队在山西购买些皮货之类的草原特产,可自从双方因为盐货起了冲突之后,这些商队却总是被人半路截杀,结果柳家商队中却有几名牧民出身的家奴,借着马术好,从围杀中跑了出来,这才是让主家得到了消息。

这种事情,都是无头官司,官府也不理会,恨得咬牙的柳家也是无计可施,只能是加强了护卫商队的人手。

这柳清扬也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一边购置田地渡过难关,一边千方百计的打听这晋商集团的短处。

结果这一留心却发现了很多惊人骇目的事情,平遥的巨商去往关外贩卖盐铁,这已经不能算是新鲜事了,人人都知道。

但关外满清,勋贵们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通过晋商们运过去的,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而且还有些传闻,关内的很多消息也都是通过“高盛和”密布北五省的分店分号才传到关外的,在草原上,除却晋商们的商队,其他的北地商队,甚至是西蒙古的商队,都会被马匪们截杀屠戮,这些马匪据说就是“高盛和”豢养的护卫。

而且“高盛和”贩运到大明和塞外的私盐,一部分是取自陕西三边的池盐,还有一部分是取自四川的井盐,这两处的盐货的确质量上佳,可问题的关键是,想要贩运这些盐过来,必须要经过西蒙古各部、流民大军还有官兵的防区,但一路畅通无阻,并且生意越做越大,这就说明“高盛和”和西蒙古和流贼也是有所勾结。

这一打听,还有些其他的消息,比如说流贼李自成和曹操部,因为攻占的地盘逐渐扩大,手中的钱财也是宽裕起来。购买各项的军需兵器,也有了足够的资金,“高盛和”的兵器军需买卖,这流贼也变成了一个大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