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乱纷纷 围城打援(第4/5页)

大殿很是安静,太监,内卫和朝臣们都是噤若寒蝉,崇祯皇帝盯着出列的陈新甲,咬着牙喝道:

“陈新甲,朕待你不薄……”

听到这句话,陈新甲长叹一声,俯身跪在了地上,他平日也是极为注意仪态保养,现在即便跪在那里,也显得风度翩翩,但神色已经从方才的亢奋,便成了颓唐。

殿堂中的安静被皇帝有些尖利的声音打破了:

“陈新甲,你身为兵部之首,却遣人私自去鞑虏处议和,这是何等的大罪,你知道吗!?”

陈新甲,兵部尚书,大明的高级文臣,面对皇帝的质问,陈新甲嘴唇抽动了下,却什么也没有说,崇祯也没有让他说话的打算,只是继续冷冰冰的叱责道:

“天下无处不灾,民乱不止,都是你等无视国法律条,不知忠君自爱……”

崇祯举起的手因为愤怒有些颤抖,显然是激动过度,顿了下喘口气才怒喝道:

“罢官,着大汉将军拿掷殿下,下诏狱,好生着实打着问!”

兵部尚书陈新甲知道,自己要是继续争辩,甚至说出自己是崇祯皇帝指使默许才去和谈,那恐怕灭族之祸顷刻而至,事已至此,还是不争了吧,站在左右的大汉将军上前把陈新甲架起,就要拎出朝堂,陈新甲没有喊冤,也没有挣扎,就那么被架起来,转过去的时候,他嘴唇动了下,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架着他的一名大汉将军听到了,许多年后才把陈新甲在朝堂上说的这最后一句话复述了出来:

“刚愎无用,大明首祸……”

看着陈新甲当廷被打下诏狱,朝廷上诸位大臣都是心中有数,却也有不开眼的主动请求,要去抄拿陈新甲的府邸,这一年多的兵部尚书当下来,一定很有油水,不过崇祯皇帝却干脆利索的拒绝。

这就是所谓的默契了,如果陈新甲方才在朝堂上说什么,这次的事情是皇上的意思,恐怕这抄家灭族的事情肯定免不了的,既然他主动帮皇上背了雷,皇上虽然昏聩刚愎,但是总不好牵连他的家小,他这样咬牙认下,倒保住了家人的富贵平安。

这其中种种内情,首辅周延儒一干人心中都是明白,甚至当初议和的事情,也或多或少的从皇帝那里知道点口风,不过大家现下都是闭口不言,既然责任已经有人背了,那就不干自己的事情了,要做的是下去好生压制一下,免得手下那些御史或者说乌鸦乱叫,要是把皇帝扯进去了,那会牵连到自己身上的。眼下的问题,则是这兵部尚书的位子应该谁来做,这才是接下来的重点。

方才还是正二品的朝中大员,从国朝制度来说,还是朝廷第二号重臣,转瞬间成了阶下之囚,尽管方才人人喊打,可尘埃落定,人人却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朝廷上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内阁大学士,首辅周延儒稍微等待了下,咳嗽了一声,出列上奏,开口说道:

“陛下,南京兵部尚书八百里快马急报,说是流贼回革左五营重回颍上,南省兵马倾力动员,正与贼兵死战,但贼势炽大,恐怕官兵不力,皇陵再度有失,特请朝廷派援兵驰援。”

十几万革左五营兵马去河南,张献忠去往湖广,南直隶上下本以为事情了结,正要松一口气,谁想到突然又是转回来,立刻是江南震动,南京镇守太监那边还没有拿个主意出来,在南京城中的大小官员已经是火烧屁股的求援了。

周延儒本就是在南直隶有大批的产业,当然并不是他一人如此,朝中的诸位重臣都是如此,听到自家基业要被流民侵害,有所损失,而且他们的亲朋故旧也多在南省,自然要小心照拂,当即都是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在朝中拼命的进谏。

重臣们一个个慷慨激昂,大公无私的进谏进兵,大有不出兵,就撞阶尸谏的架势,崇祯皇帝在上面看着大为感动,有这样的纯臣,直臣,朕又有唐宗纳谏之明,大明中兴那是指日可待。

不过,崇祯皇帝经过方才陈新甲这件事,明显是有些气虚,本就是愁眉苦脸,谁想到臣下又说起南省的这些事,现在天下之事千头万绪如乱麻一般,偏偏朝廷无论是兵粮银都不凑手,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河南那边一封封的求救折子过来,言辞恳切,字字泣血,可侯恂却说仓促间不能动兵,这边还没有处理完毕,南边又是闹将起来,更不用说那些湖广、四川、陕西的告急文书了,种种危急情况在脑中纠缠成一团,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崇祯皇帝用手捂住了额头,实在是头疼。

朝廷中的诸位,自然知道崇祯皇帝的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首辅周延儒也不含糊,又是言辞恳切的补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