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乱纷纷 围城打援(第3/5页)

昨晚知道了消息泄露的事情之后,陈新甲马上是查问全府,结果那两名雇佣的师爷对此毫不知情,但当天值日的家仆陈禄,却不知去向,说是家中有急事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陈府,等到二门上派人出去寻找,陈禄和全家都是不知所踪。

到了现在,就算是傻子也知道自己被人算计了,但兵部尚书,本兵,大司马,朝堂之上顶级的重臣陈新甲无论如何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得罪了谁,居然这么设局陷害。

而且去关外和谈的这件事情,应该是完全保密的,设这个局的人知道这件事,并且还知道利用京师中的邸报和京报系统,实在是狠辣之极。

朝议中第一个奏事的往往是御史,他们是言官,品级很低,但是权力却大得很,可以风闻奏事,随意胡说却不用担什么责任。他们第一个说话,往往是替身后的势力来试探风色,但是这次却不同,证据确凿,所以一开始就是总攻了,第一个弹劾陈新甲的御史,却是河北道的掌道御史,他慷慨激昂的陈述一番之后,在上首的崇祯皇帝面沉似水,却不发一言。

这个表态,众臣都是心中有数了,紧接着第二、第三个要求严惩陈新甲的臣子都是出列,大声的陈述,兵部都给事中这种品级很低的重臣,以前是做最后一击的重锤,这次却是很早就跳出来了攻击。

这件事并不是党争陷害,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罪名,所以也用不着怎么试探。兵部尚书的位置算是朝中最热的职位,权势极重,很多人眼巴巴的盯着,而且这么多年在地方上加收的各种饷银,都是通过这兵部,给各部队定饷额,再点验发给各个地方各个部队,位高而且油水极其丰厚。

众人眼红很久了,现在有这么个把兵部尚书陈新甲搞下台的机会,朝中诸人谁也不会放过。

大家心中都明白,没有崇祯皇帝的同意,给这兵部尚书陈新甲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主动找满清议和,这陈新甲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忌讳,肯定是崇祯皇帝的授意和指使。

但看这崇祯皇帝面沉似水的模样,大家谁也不愿意去主动触碰这个霉头,还是把火力集中在陈新甲身上吧!

朝中抨击的言辞越来越激烈,已经有人开始指责陈新甲勾结鞑虏,名为大臣,实为内应,如果再不辩驳,恐怕这事情就要变得不可收拾了,但陈新甲偷瞧下崇祯皇帝的脸色,发现对方根本没有理会自己,脸色阴沉的可怕。

陈新甲心中哀叹,知道这件事情的确是不能收拾了,人一到了这样的境地,说话做事也就没有什么顾忌,陈新甲整整袍服,举步出列,开口朗声说道:

“陛下,此事臣无过,反而有大功,松山之后,朝廷可有能和鞑虏交战的兵马,现如今又有朱仙镇的大败,内忧外患,朝廷可有能力同鞑虏和流贼两面交手吗!?大明局面糜烂如斯,专力对付一方,又有什么错!”

西方人有个笑话,在内阁中说实话,总是会震慑你的对手,因为大家都是说谎,偶尔的真实,会让人措手不及。

这基本是人性相关,西方如此,东方也是如此,陈新甲这么赤裸裸的说出来,朝堂之上顿时是鸦雀无声,陈新甲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是确定,局面已经是不可收拾了,索性是说个痛快:

“都给事中颜继祖曾言,攘外必先安内,阁部杨文弱先生也曾经说道,而今天下,当以招抚为主,臣自知,与鞑虏和谈,必遭千古骂名,可此等事,却是为大明千秋万代计,一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说道此处,兵部尚书陈新甲真是大义凛然,不过朝堂之上的安静,仅仅是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接下来群臣大哗,很多年轻气盛的御史和官员,已经是忍不住破口大骂,这等丢人的勾当,居然说的这么正义,真欺负天下人眼瞎了吗!

面对众人的喝骂和叫嚣,陈新甲倒也不惧,众人不论如何争辩,却始终是不提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

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在崇祯皇帝身边侍立,偷眼看看身边的崇祯皇帝,年轻的皇帝看着朝堂上闹哄哄的局面,双颊已经是变得潮红,身体也是微微的颤抖起来,知道崇祯怕是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王承恩冲着身边的几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马上的这大殿上的宦官和大汉将军(大内侍卫),一起开口大声的喊道:

“肃静,肃静,诸位莫非要殿前失仪吗!!”

大殿内一下子变得安静,所有人的眼光都是盯着龙案之后的崇祯皇帝。

崇祯,说是至尊无上的皇帝,也不过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的额头上有很是清晰的皱纹,肤色有皇室勋贵之家特有的那种白皙,面颊越发红润起来,这不是健康,而是因为经常神经质的紧张所致,现在则是怒气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