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意料之外 野心何来(第4/5页)

“贾守备家中乃是归德府的望族,本是良善之辈,之所以走入歧途,只怕是心里一时糊涂,如今河南地纷乱异常,南直隶淮北一带也是如此,这等缙绅误入歧途,我等朝廷兵马,要有治病救人的心思,对这等幡然悔悟的,要欣然接纳才是……”

众将也已经是想明白,即便是这贾大山被升为守备,充其量也是个外系的将领,没有太多实权,没什么打紧。

可李孟这番话却让众人有些糊涂,自家大帅可不是这等说场面话的人物,不过李孟说完之后,笑着回头对身后的袁文宏说道:

“袁先生,今日这处置,写成文告,交给下面去其他地方分发,要用心去办!”

袁文宏连忙的点头答应,这正堂中多是只知道行军作战的武将,李孟方才的那些话,也就是他明白了几分。

跪在堂下的贾大山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一名土豪能见过什么市面,此时乍得高位,已经是激动得哭起来。

这种身份地位突然的变化,一个人甚至是他身后的家族,在这一刻命运都已经是改变,这种冲击寻常人哪能没有什么反应。

站在正堂上的将官们也大多是出身卑微,能有今日的荣华富贵,也都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看见这贾大山的激动,人人都有些感慨,一时间那种排他的心思也淡了不少。

袁文宏恭敬的站在李孟身后,一边回忆默诵者方才自家主公说的那些话,考虑用什么样的话语表达出来,地方上的人才能看得懂。

千金马骨的典故,袁文宏是知道的,已经被领下去的贾大山,就是这“马骨”了,这的确是很普通的计谋。

不过向来是自诩聪慧的袁文宏却也是赞叹,这等普通的计谋,用在此处,的确是大有效果。

大明下辖各省,纷乱者已经是近半,流民求活,地主自保,官军征伐,几股势力纠缠不休,互有消长。

胶州营若想成事,仅凭这山东一省之地,屯田田庄之民,几万兵,那实在是显得太过单薄,要想趁乱聚拢势力,李孟现下是朝廷的总兵大将,也是官家的身份,和那流寇自然是不共戴天的立场。

而官兵那是朝廷的属下,李孟既然是山东总兵,那也就是被划定了范围,若是朝着其他的地方伸手,未免是太过大逆不道。

剩下的也就是这地方上的豪强了,科举有东林文士,从军有世代将门,大明除却江南和南北直隶两地之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地主豪强并没有什么进入官场的机会,只能是世世代代当个土豪。

偏偏这些人是地方上真正的统治者,有土地,有人力,可以聚拢起来大批的庄丁乡勇。这些豪强也是墙头草一般,朝廷的大义,官贼之分对他们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只要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他们才愿意跟随。

但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来说,他们率领的士卒和队伍,是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极为痛恨的,而且流民如蝗,需要豪强地主家中积储的粮草为补给军需,所以双方遇上,定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自从陕西大乱以来,也不知道多少豪强地主,致仕的官员,家中的庄园砦堡被流寇打开,积储全部被掠走,全家被杀的一人不剩,当年地主们压榨泥腿子太狠,而今却是被找回来了。

地主豪强天生和官府是亲近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官兵太过废物,任由流寇在各处横行,豪强们就算想要投靠,也无处投靠,想要得到救援,往往是孤军奋战,这种局面,就算是想要投靠,也是无处投奔。

和流贼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和官兵却联系不到,即便是联系到官兵,往往不是开拔就是被流贼打败,豪强地主们只能是自保,但往往是势单力孤。

不过,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之后却有个变化,他开始注意招揽这些乡绅豪强,因为“闯贼”从前的所作所为,地方上的这些豪族还是宁可死战也不愿意投奔,但也有少数的士子文人和世家子过去加入。

为祸天下的流贼却要招揽这类人,李自成到底有什么心思,大家心里都是明白。

不可能投奔闯贼,官兵却无法投奔,李孟就以一名统兵大将的身份出现,收拢这些乡绅土豪为主的地方势力,他的大明总兵的身份,会让很多人接受,但有个细微处很多人可能注意不到,李孟招抚流贼从来都是用山东总兵的身份来做,而从来不提什么大明的朝廷,什么圣明的天子。

开始争取这部分力量,并且成为这部分力量的代言人,尽管做的隐晦,可他身边的人同样能猜到他的心思。

袁文宏自然是心中明白,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跟着干下去,只要是成功了,自己这种永远不可能进入中枢的士人,可以陡然高升,到那从前连想像都不敢想像的地位上去,至于失败,袁文宏却也坦然,被人谋夺家产之后,快要冻饿至死,最坏也就是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