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三章 波澜渐起 炫言求贤(第3/6页)

那些山东本地的文人士子们也是一个个的或者是得了好处,或者是得了官位,这样的体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奔头,有前途。

山东的读书人们或许对这个体系的感触更深,这些年科举取士,路子越来越窄,官场差不多被东林党垄断,下面的没有人出头之日,一个个心灰意冷。

地主豪强们也是如此,只有李孟建立的胶州营体系给他们的子弟出头的希望,让他们从土财主变成真正的士绅之家。

在这种体系出来的人才,他对这个体系必然是忠心耿耿,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荣华富贵是来自于这体系,一旦这个体系崩塌,那荣华富贵都是烟消云散,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拼命的维护他。

人只有为自己的切身利益着想,才能真正的为你效忠做事,理想和信念固然是有用,但却不是李孟这类出身的人能运作的了。

眼下,胶州营的文武人才大多是这样的人,不过李孟也知道,这些人的能力和见识,确实不算是太高,能有统领一府的才能已经是了不得了。

至于军将们,除了马罡稍有些见地之外,其余的人也就是循规蹈矩,这也是刘福来来到山东之后,以周扬和宁乾贵一干的文官,每日都想和老太监见面,为什么,就是刘福来的知识和见闻,已经对各项事情的处理判断,比他们高出了不知道要多少。

现在胶州营的民政系统,政令通转、文案处理的效率要比从前高出许多,这都是刘福来给梳理了一遍政务程序的缘故。

可见一名人才,特别是身居高位的人才对胶州营这样发家于草莽的组织有多么重要。

孙传庭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吏部的主事、陕西巡抚,保定总督大部分是民政官,但却带领大军征讨李自成,并且屡次立下大功,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大才。

这样的人物如果能像是刘福来那般,替胶州营做些事情,那对于胶州营各方面的提升肯定是巨大的。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样的大才为什么要屈就于你一个总兵之下,孙传庭在地位最煊赫的时候,手下四五名总兵效力,而今却要在李孟这个总兵的麾下做事,孙传庭这等人物,又怎么会愿意。

好在劫天牢,救钦差这件事本身却是没有什么波澜,看守诏狱的狱卒有意隐瞒这个事情,李孟并不知道,但他却能想到京师那些上层的心态。

孙传庭获罪下狱,权势尽去,孙传庭在京师和地方上又没有什么势力,等若是无用的废物,估计京师和地方上的人,就算知道了有人劫狱,怕也想不出救这么个人到底有什么用处。

若是天马行空的发散一下想法,冒这么大的风险,在京师救出孙传庭的势力,想来想去也只有在川楚之地逐渐恢复元气的张献忠、罗汝才部,关外的女真鞑子。再想怕是想不到了。

任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山东的总兵官会去救一个入狱的总督,而且双方从前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孙传庭现在居住的宅院和从前孙家三子居住的地方格式有所不同,他们居住的院子周围就是个亲兵营的驻地,营房和校场把这个院子层层的围住,不允许外人进去,里面的人也不能出来。

不过这院子倒也是颇为的广大,孙家一口人在其中倒也不显得气闷,孙传庭来到济南城已经是一个多月,李孟这是第三次来到这院子里来。

因为刚到山东的时候,孙传庭因为在京师就被折腾的够呛,来到异地,又是从诏狱被人救出来,心情激荡,水土不服,结果又是病倒,不过在这山东,又不是在诏狱里面,大夫郎中用心的诊治,身体补养的也及时,很快就是恢复过来。

身体恢复过来是恢复过来,李孟来的前两次,孙传庭都是沉默着不说什么,或者是背着手在院子里走动,或者是呆呆的看天。

这求贤不能用强,一定要客客气气,这让李孟很是头疼,想想却也好笑,那孙和斗、孙和京、孙和鼎三子也是被郑家掳来的,这孙传庭也是用差不多的手段,两家人都是姓孙,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巧合。

李孟对孙和斗的态度极好,真是完全做到了礼贤下士,这个却和李孟在现代的想法有关,他对火器极为的看重,而孙和斗恰好是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在现代部队出身的李孟对军械专家总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而且话说回来,孙和斗一个举人的身份,李孟身为朝廷高品武官,姿态做的这么低,不耻下问,诚邀贤才的姿态,肯定会打动孙和斗。

但身份地位不同,同样的姿态手段,用在孙和斗身上是礼贤下士,用在孙传庭这边可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