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三章 波澜渐起 炫言求贤(第2/6页)

李孟也发现一个问题,自己手下的军将考虑的事情比起从前来要复杂很多,军将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在练兵打仗上面,考虑这么别的,未免有些不务正业,但眼下胶州营的摊子已经是越铺越大,肯定不如刚刚创建的时候那么单纯。

有援剿两淮军务这个名头在,淮安府和扬州府的军务之事,李孟就有了过问的权利,尽管陈六和张江常驻江北是分化的手段,可这二人完全是按照规条来办事,每有大事,必向济南李孟请示,其余的事情也都是留底报备。

他二人这般的表现,倒是让那些支持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的人们目瞪口呆,心想如此这般,非但没有起到限制,反倒是让这山东总兵李孟的势力在淮安府的存在有了法理的承认,真是奇哉。

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想,或许这两名军将不过是一时间转不过弯来,常驻地方,实际上给他们两人新开了天地,慢慢的就会尝到自己做主的甜头,那时候,山东总兵李孟想要控制就难了。

游击陈六的军队一直是尝试着朝扬州府进入,他整个大军的动向就是把驻扎地尽量的想着南边挪动。

近万人的大军即便是朝廷下旨的驻军,但毕竟是一把杀人的利器,靠的越近,就对人越有威慑力,陈六的兖州军,在胶州营内的序列已经是变成了淮南军,他的这支力量越靠近南直隶的枢纽之地,就越能发挥李孟希望的作用。

济南城的城内现在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民居,剩下的都是军营或者是山东总兵以及胶州营各个衙门的办事机构。

鞑子在济南城掳掠人口,几乎把这个大城内的平民百姓掳掠一空,按照常规,在官兵重新占领这座城市之后,就要从周围重新向着济南填充人口,维持这个山东首府的规模,不过李孟却没有这么做。

这样大的一个城池,并且近乎是空城的地方,用作军营和基地是再好不过了,眼下城内的平民百姓,除却灵山卫和鳌山卫两个卫所的军户家眷之外,就是山东省各个衙门的官吏以及他们的家属,还有他们的仆从下人,以及为了服务这些人必备的商户摊贩,其他的则都是胶州营的人员。

二分之一甚至更大的城池都是军事禁区,李孟和身边军将的住所,就是在这禁区之中,当然为了避讳,这军事禁区并没有把德王府划在其中。

巡抚衙门、布政使司,大大小小的省内衙门里面的文官们看着这局面当然是心里气不过,鞑子入寇,巡抚衙门的属员跟着去了德州,而布政使司和其他衙门的官员差不多都是死在鞑虏侵入济南城的战斗中。

后来的这些人大都是外省和下面重新调进来的,下面调上来的官员还好,但是这些外省过来的文官们,看着这济南城处处是军事禁区,委实是心中有气。

济南城变成无人空城,固然是人间惨剧,可这些新来的官员却盯上了城内那些并没有怎么被破坏的房屋产业,这些可都是无主的财产,大家把这些财产分掉,岂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当然,巡抚、布政使、总兵拿大头,下面的官员多少也要分润一些,可你胶州营一下子占掉了半座城池,这算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个原因,济南府这边,尽管济南知府,山东巡抚这些有分量的官员对李孟客客气气,可下面的官员未免不太知道底细,怨气颇重。

不过军营设置在城中,这些心有怨气的文官每天都是看着全副武装操练的士兵,还有那些巡视城中的马队,看到这威风凛凛的模样,那怨气也只能是压在了心中。

李孟划出这半城的区域,除却城内的军营驻扎需要较大的空间之外,也是因为李孟的私宅之中,确实是有些隐秘的东西不方便给外人看到,木云瑶身份虽然是敏感,但毕竟是身在自己的内宅,有人重重的护卫,寻常人也根本看不见。

但孙传庭一家,的确是不能让外人见到,这个在逢猛镇的李家庄园差不多的性质,只不过这个庄园的规模要大很多而已。

对每天抽出时间去和孙传庭见面,李孟真是颇为的头疼,他在现代和这个时代都是军人出身,李孟对于手下人的任命,除了那几名最亲信的军将,其余的都是靠着自己建立的这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对于人员的功劳赏罚都是有明确的规定。

一切都是在制度下进行,什么人该提拔,什么人不该提拔,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理由,这个体系自然做不到完全的公平,但这样的“公平”在下面人眼中,已经是足够了。

不管是士卒还是把总、千总都知道拼死作战,勇猛向前,忠心耿耿,只要是立下战功,肯定会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