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枕边重权 巧计出京(第3/5页)

但这诏狱却不一样了,能进入诏狱的罪人往往都是高官勋贵,这些人门生故旧无数,在狱中稍有得罪,外面就要担心打击报复,而且这么高位的官员,没准哪天就要起复,到时候再弄出汉朝时候韩安国那典故就倒霉了。

到了崇祯朝,这诏狱更是个怪地方,每间牢房都是被打扫的干干净净,饮食上从来不敢有一点的克扣。狱卒和差役们更是不敢呵斥打骂,崇祯皇帝喜怒无常,官员起起伏伏,都让人摸不到规律。

崇祯六年,一名兵部的员外郎不知道因为什么罪名被打住诏狱,看守的狱卒讽刺了几句,谁想到一个月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成了刑部的侍郎,锦衣卫都指挥使自然不会因为这个小小的狱卒和刑部的侍郎动气,结果这名狱卒的下场很是凄惨。

有这么个前车之鉴在那里,诏狱里面的其他人自然是明白如何做,看守这诏狱的锦衣卫们各个诚惶诚恐,与其说是看守犯人,倒不如说是在伺候老爷。

在这里,油水好处是不用想了,唯一的财源就是官员的亲眷过来探望,或者会给些钱财打赏,这还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拿到,其他的人只能靠着那饷银过日子,清贫的很。

这周番子当年虽然有几千两银子的款项在手中,可这么多年过去,锦衣卫这些人又不是什么谨慎节省的角色,渐渐的手头也紧张了起来。

成海找上门来,周姓锦衣卫虽然开始是心惊胆战,可随即就为那万两银子的报酬心动了,自己一年的粮饷才多少钱,这万两银子几辈子也赚不出来。

成海刚来京师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想的千难万难,威逼利诱这位周番子答应,才有些松口气,总算是第一步走了出去。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有些目瞪口呆,周番子可并不和他一样紧张,每天照样的吃吃喝喝,然后,成海才了解到,这诏狱的各种情况。

先不说里面那些官员的受到的优待,而且看守也很是松懈,在成祖朱棣靖难之时,这里面还有些需要严加看守的重犯,防止外面的那些人过来劫狱救援,可越往后,在这诏狱里面就都是些文官勋贵。

勋贵们最多就是个富家翁,失势后,身边人唯恐择不开关系,而文官大臣们自命风骨,天子既然下旨拿人,那是作为臣子应当遵守的,就算是牢门不关,让他们自己逃出这诏狱,恐怕还觉得的是对他们的侮辱。

而且诏狱的狱卒们收入微薄,工作却繁重,既然如此,谁还愿意用心看守,每天拿着兵器来回巡视你累不累啊!

当然,要是光明正大的朝着外面带人肯定是万万不能,万一是闹将起来,锦衣卫自己的武装和御马监、京营的部队马上就能赶到,到时候九门一关,这可就是插翅难飞了。

周番子的办法也没什么复杂的,就是给那孙传庭每天吃的饭食里面掺上些泻药,份量很少很少,但足够让人很不舒服。

孙传庭虽然是身体健壮,勤修武艺,可莫名其妙被打住诏狱,这样的心理冲击太大了,身体已经不如从前那么好,加上周番子这一点点的下药,每天肚子不舒服,这身体却明显一天不如一天了。

不过成海和周番子却不心急,如今已经是八月间,京师的气候也开始热起来,这等天气,吃坏了东西却也正常,从七月底开始,周番子下药就是断断续续,让人感觉这是孙传庭的身体不好,而不是有人捣鬼。

八月初十,同样是住在京城平民区的孙传庭一家真是感觉凄凄惨惨,眼见着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要到了,别人家都是团团圆圆,可孙传庭被抓,全家人从巡抚、总督的家眷变成了罪人的亲属,这等落差和心境的凄凉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孙传庭为官多年,也是好大一家人,可被抓捕下狱之后,树倒猢狲散,很多远房的亲眷,投奔投靠的下人都是慢慢的散去,现在也就是一家五口人和两个老仆人相依为命,按照京师许多人的判断,这孙传庭估计也就是彻底失势了,眼见着杨嗣昌在湖广、四川一带越大越好,等彻底平定,他这边更没有什么起复的机会了。

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太多的人来关注这一家,所以在八月初十那天晚上,一家人愁眉不展准备吃晚饭,院子里面突然冲进来二十几号人,也就没有人关心了。

这些人都是蒙着面,动手倒也有分寸,但蒙住口鼻,捆住手脚的却也是做个了十足,这些人做的算是干净利索,这些人都是被灌了一大口气味难闻的液体,然后就慢慢的昏睡了过去。

孙家这些家眷在陷入昏迷前,每个人都有些绝望了,心想我们孙家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孙传庭一心报国却被下狱,下狱后家人都要被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