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〇章 血裔传承 首辅之才(第4/5页)

李孟一句句分说,与其说是质问倒不如说是给自己解释,刘福来听到之后,呵呵的笑了几声,慢慢的开口说道:

“咱家前世积德,不知道修来了何种的福气,居然遇见你,当日,你我叔侄相称,本以为不过是中枢地方上互相有个倚靠,现下看来,是咱家想的小了,进这院子,看这全家其乐融融,死在这里,也甘心了。”

话说到别处去了,李孟不愿意让老人伤心,连忙说道:

“伯父哪里话,虽然咱们两人萍水相逢,但能有今日,比起那嫡亲的叔伯亲戚,又差到那里去了,伯父也莫要多想,只是这事未免太过骇人听闻了些,侄儿一向是本份……”

当初接进府中,确实是出于一片怜悯孝心,而今,这刘太监等于是胶州营的最高顾问,李孟能有这样的姿态也不为怪,况且,老太监毕竟有那样的经验阅历,这番举动或许有他自己的用意。

只是李孟有些心慌,老太监到底是出于什么理由帮着这么做,从刘福来方才的那些话里也能听出些味道,老太监说要死在这府中,就说明自己不会有异心,也是全心为胶州营的事业谋划。

但把这当年的陕西巡抚,前日的保定总督,兵部侍郎,大明最顶尖的带兵文臣之一,孙传庭弄来山东是为什么。

而且还是在诏狱之中弄出来,这行为本身就是胆大包天,可以随时扣上造反的罪名了。

“咱家在内宫中从最下面的职司做起,机缘巧合的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然后又去南京做那镇守,见多识广这几个字还是当得的,李孟,你这胶州营,在天下间已然是一等一的力量。”

李孟呵呵的笑了几声,沉声的回答说道:

“侄儿练兵比别人尽心些,手下军马倒是有几份自信。”

在刘福来面前他倒是没有必要谦虚,老太监是第一次跟他谈这个,李孟也是来了兴趣,刘福来又是继续说道:

“你这兵马不错,可手上使唤的人委实是一般了些,要做大事,可远远不够啊,孙传庭在那诏狱里面,不是瘐毙在其中,就是被拉出来砍了脑袋,这样的人材这个下场,实在是糟践了。”

老太监说这句话就好像是家中闲谈一样,李孟听到之后却颤了颤,不过他也没什么心慌,神色依旧是正常,笑着问道:

“侄儿而今这番事业已经不小,麾下也有文武各类的人材忙碌,若是缺人,去各处招募就可以了。”

对李孟的话,刘福来压根不接下去,依旧是开口说道:

“咱家看你田庄、盐政,还有那些有功名的文人,咱家见过不少,不过最出色的也就是个知府的才干,咱家虽然能帮上些忙,但这身份着实敏感些,出不得内宅,你的下属掌管一方面勉强能行,总领大局实在是……,缺个能主事的人啊!”

李孟干笑两声,还真是不知道如何接口了,现在他的确是劳心劳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自己操心,李孟定下的规矩,李孟制定的法子,下面的人的确会一丝不苟的照办,但指望手下们有所突破和进取却是千难万难。

胶州营的局面,李孟好像是大脑,而文武官员则是他的四肢腿脚,四肢腿脚一举一动都是按照头脑的指令行事。

他的确需要一个能在他不在的时候代为统属,或者是能够掌控一个方向攻略的人材,目前李孟的手下们的确是在成长,但要到达这个高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且眼下胶州营的体系之中,李孟和文武诸人都是在同一个基点成长起来的,在这个系统内人脉和关系深厚,那种类似副手的职位,根本不可能用这些人来担任,如果真是这样采用的话,或许祸起萧墙。

李孟相信自己的手下是忠心耿耿,但如果这些在胶州营内同样有影响和声望的人坐在差不多的位置上,等于给他们滋生野心的条件,或许会有祸患。

这样,一个从不属于胶州营系统,并且有足够才干的人,就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了。

这样的人选,若是在中枢就是内阁首辅、六部尚书之类的人物,若是在乱军之中,则是第二位的大将或者是带兵的军师。

现在胶州营的系统,武将是几名大将各镇一方,文职则是周扬、宁乾贵、侯山等人各自的忙碌,内卫和情报系统也都是彼此监视,这些人和李孟的关系或许有远近亲疏,但彼此的位置却都是平等的。

李孟则是在这些人之上,在李孟和这些胶州营的文武大员之中,没有中间的层级,现时的李孟是绝对的独夫。

老太监刘福来虽然能起到辅佐的地位,但身份和年纪却有许多的不方便,而其他人则因为上面的那些原因,不可能呆在这个位置上。